加強醫院靭性設計保運作 多重考量兼顧交通暢達亦重要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仍頻,為各國政府及市民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當特大暴雨及特強颱風來襲時,加上現代化醫院有著極度複雜的機電或屋宇工程裝備設施操作,要確保醫院內各種設施的運作正常甚為重要,包括可應對突如其來對醫療服務的影響。因此,醫療建築業界對加強醫院工程設施靭性 (Engineering resilience)和對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發展(Climate sustainability)方案的討論越趨普遍,筆者藉此機會透過一連兩篇文章作較深入探討。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醫院大樓設施的適應力十分重要,因此設有備用管道更替使用,令醫療服務可維持全天候運作。

筆者早前參加了一個本地舉行的大型醫療行業研討會,與會者來自內地、澳洲、杜拜、瑞士、美國及新加坡等地,分別討論及交流涉及醫療建築建設的兩大方向,包括如何加強醫院工程設施的靭性,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發展工程設施。先談談醫療建築物「靭性」,它是指這些建築物能承受外來干擾影響的能力,特別是即使建築物受到相當程度干擾,亦可快速復原,這說明「靭性」可細分為兩大類。其一為當建築物承受外物衝擊時,包括天災和氣候因素等,其冗餘或備用的設施或容量如何能令其維持正常運作;另一種則是在建築物承受外物影響下,由經風險考量後所安裝的設施如何在服務受到影響後盡快恢復原貌。

至於不同外在因素如何對建築物「靭性」構成影響,簡單舉例說,如果醫院供水系統因某種原因突然失靈,而若醫院自設大型水缸或設有多於一處供水來源,便無懼供水中斷。同樣,若醫院自設發電機組,亦不怕供電受到影響而令醫療服務受阻,甚至若有安裝不間斷電力供應,就算出現突如其來的雙重供電故障亦能應付緊急供電。但有關醫院亦不時需要作出相對應預案的員工演練,當遇事時可及時作迅速及高效的反應。

此外,部分內部設計因素亦可能對建築物「靭性」構成影響,如使用的建築物料或工程糸統是否達標,在設計或規劃時有適當預留額外強度或冗餘容量,例如使用品質較高的合適物料,保障建築物的使用期或承受更大使用量,而工程系統的冗餘容量有助於確保假若系統出現故障,有備份系統可以無縫接管以維持營運。工程系統如電氣、暖通冷氣機、醫療氣體或通訊系統等核心基礎設施的故障可能會在醫院環境中產生災難性後果,包括危及患者的安全和護理,而冗餘系統可將此類故障的風險降至最低。

其實早年建成的醫院較少觸及此課題,即使有預留空間去增加醫院可承受或處理的服務量,亦是較單一化,主要觸及一般運作及保養,鮮有系統性或宏觀地檢視醫院整體設計對外來因素的可承受能力。不過,新落成或規劃中的醫院系統已逐步加入此概念,至於如何落實執行,可考慮五大範疇或處理方向。其一為加強建築物的預防性(Preventive),應先系統化地為建築物設下定期巡查、維修及保養程序和時間表,以求能在事故發生前找出問題,及早處理。另外,建築物亦講究增加其吸收能力(Absorptive),即若遇上地震等天災,建築物需有一定能力去承受或應對。

至於大樓的適應力(Adaptive)亦十分重要,例如在遇上電力故障時,大廈如何改變供電模式或使用其他方法去維持運作。至於建築物的改造能力(Transformative)亦不能忽視,例如若在興建病房時有「兩手準備」,將部分普通病房建成可轉換式病房,一旦疫情爆發時可即在短時間內變身改為隔離病房使用,大大有助增加本港醫療系統的整體應變能力。

最後一項則為大樓的可學習性(Acquisitive),即建築物使用者能透過過去經驗取得知識。例如,以往曾因為雪櫃內警報系統失靈,令需冷藏的疫苗因櫃內溫度上升而壞掉,汲取教訓後,醫院便會安裝多於一組感應器或獨立警告系統令冷藏系統運作正常。另外,數十年前加護病房在設計上,各張病床均使用同一組供電漏電保護系統,但曾經因其中一張病床有儀器漏電而令整個系統跳掣,波及整間病房各病床電力供應,大大影響到病人服務。最後筆者當時作出現時認為理所當然的簡單更改設計,令每張床病改設一套獨立的漏電供電系統以免重蹈覆轍。這些種種影響到筆者在數十年間在醫院設施設計工作上的取向,以靭性為本的醫院設施設計亦因此應運而生。

其實,除了醫院內設施,院外一帶的交通系統亦對醫院設施靭性亦有不少影響,可算是外在影響因素的一種。如早前有指沙田T4幹道工程造價太貴及多年後有替代道路而受到爭議,筆者認為應細看該幹道建成與否是有機會影響沙田區內、包括公立醫院一帶的交通情況。而按筆者以往親身經驗,無論在公在私,都感受到沙田一帶,尤其駛往大型公立醫院週邊的道路確甚為擠塞,塞車問題甚至已困擾沙田居民多年。

沙田區經常出現交通擠塞,令道路使用者承受損失,而T4 幹道與長遠有助舒緩區內的交通問題。

以往筆者因工作不時往返沙田的醫院,而因女兒曾就讀烏溪沙一所寄宿中學,筆者經常出入該處深感塞車之苦;而早在八十年代,筆者亦曾參與當區大型醫院工程亦深深領略當時的交通苦況。因此,筆者認為若能建成幹道,有機會盡早減緩困擾沙田多年的道路擠塞問題,不但對區內居民有益處,亦能令醫院運作更暢順,一旦發生大型事故亦能作出更好的誇區支援,實在不容忽視新幹道建成帶來非金錢可比擬的醫患裨益。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