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海嘯】遺憾家中不能養寵物 退休教師做寵物保母達成心願

撰文:關卓凌
出版:更新:

長者要重投勞動市場,未必能找到跟退休前一樣的工種職位,需要學習新技能和調整不再高高在上心態,以提高他們應徵及獲聘機會。現時再培訓機構沒有針對長者再就業課程,缺乏教導長者調適心理的培訓。有年輕人留意到這社會需要,便開辦社企助長者再就業。

寵物保母何嘉玲(左)跟愛護動物協會領養部經理溫翰芝學習照顧狗隻的知識。(高仲明攝)

喜歡寵物的90後梁靄靈受家人啟發,於2016年成立社企(Senior CID),專門訓練退休人士成為寵物保母,「父親退休後的生活不再一樣,顯得有點失落。但他們(長者)仍然健康有力,肯定不是社會的負累。」她留意到與動物接觸對長者身心有益,因而產生寵物保母的概念,「我不是要幫退休人士,而是他們有很多長處,希望他們可以發揮,回饋社會。」

需到動物收容所實習超過30小時

Senior CID與愛護動物協會合作,提供免費訓練給合適退休人士,由專業犬隻訓練員及獸醫護士教保母,向他們講解動物行為及基本動物護理知識,並到動物收容所實習超過30小時。完成培訓後學員正式成為寵物保母,由Senior CID作中介與寵物主人接洽,提供上門照顧寵物服務,一小時收費150元。開始前,寵物主人會見保母確保人選合適,保母亦能更加了解寵物的生活習慣。保母為自僱人士,可選擇是否接工作,時間彈性強,收入則與Senior CID對分,以資助其營運。

梁靄靈讚長者有責任感,豐富人生經驗令他們能隨機應變,觀察力強、特別細心和有耐性。「他們甚至會幫寵物主人做額外工作,如簡單清潔,不會計較時間。」他們服務時間比一般兼職寵物保母更有彈性,成為優勢。

何嘉玲當上寵物保母後,感到退休生活更精彩。(高仲明攝)
何嘉玲家中未能養寵物,當寵物保母則能一完其養寵物心願。(高仲明攝)

退休教師達成養寵物夢

61歲的寵物保母何嘉玲退休前是小學教師。她認為當寵物保母很有意義,能夠去不同地方擴闊眼界,又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交流照顧動物心得資訊,令退休生活更精彩。「有些長者很喜歡寵物,奈何因配偶不喜歡、沒有錢或家中環境不合適等,因此沒有飼養。這工作可滿足我們養寵物的心願,又可以幫到牠們和主人。」

愛護動物協會領養部經理溫翰芝指,協會非常支持這工作,因為可提供長者就業機會,又可透過保母的入屋服務接觸主人,「有時連主人也不知道用了錯誤方法養寵物,保母正可以提醒他們。」

耆康會導師(左一)教導學員應用何心態重投職場,學員包括May(左二)和阿發(左三)認為能自我增值。(高仲明攝)

年紀大面皮薄 心態再培訓

長者求職心態與技巧同樣重要。耆康會推動長者就業已近十年,推出過不少教導長者如何重新投入勞動市場的課程,包括職前或在職輔導及就業諮詢,如何寫求職信及見工等技術性課程,亦有「潮語無難度」和「職場衝突處理」等課程,教長者如何與同事相處,學習與年輕人溝通。

學員阿發退休前是水警,55歲離開工作崗位後,希望在其他範疇工作。他最大要求是受到尊重,「我當了30年水警,你知人愈大,面皮愈薄,怕被人罵。」他直言工作不再為錢,而是希望把經驗和知識傳承下去。導師會提醒長者不能自恃年資高而堅持己見,應改變自己固有想法,聆聽上司指示,又鼓勵他們勇於嘗試新工種,發掘年長的優勢,再建自信。

53歲的May退休前是文員,是耆康會課程的常客,希望能自我增值,取得不同類型的工作機會,「我退休後做過Gap(時裝店)兼職售貨員,和很多年輕人一起做,也不覺得有隔閡或被歧視,還試過有年輕同事走來問我,怎樣打蝴蝶結較好看。」不過她也明白年紀大的限制,自覺手腳慢,記性沒年輕人好,而且不願做工時長的工作,因此只能做兼職。

政府應鼓勵辦長者再培訓課程

長者與僱主之間的誤解亦成為長者再就業的阻礙。長者若難以從簡單的招聘廣告中理解工作,便不會貿然應徵。曾有一間公司要進行智能太極機器人研究,需聘請長者當學員,耆康會舉辦講座,邀請僱主與有意應徵的長者見面,即時講解行業及回答問題,藉以消除彼此的誤解,成功增加應徵人數。該會主席麥建華說:「見面後僱主會發現,原來這些長者仍然很年輕很有活力。另一方面,曾有一名長者不願應徵餐廳侍應,以為餐廳環境一定是又熱又濕,當我們安排他去該餐廳參觀,他才發現原來是Café,環境乾淨,願意嘗試。」

以上可見,不少長者退休後有意繼續工作,但他們的體力及可花時間始終與一般僱員不同,當他們能因應自身情況,學習可應付工作的技能,就會令人刮目相看。因此,政府應帶頭鼓勵機構開辦專門為長者再培訓的認證課程,再與私人企業合作,令長者完成指定課程後會獲得聘用。

上文節錄自第71期周報(2017年7月31日),原文題為《90後創社企 做長者與寵物「媒人」》,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3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