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很難】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上)——大政黨小規模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上周,香港多了16名「政治犯」,當中包括帶領雨傘運動的「雙學三子」,然而,普遍討厭政治的香港人們更關心的,或許是「股王」騰訊又爆升了多少——我們究竟培養了什麼文化土壤?又凝造了怎樣的社會氣氛,才會形成這種事不關己的政治冷感?這個政治生態的迷思,離不開香港獨特的民主政制和政黨體系。
在第68期周報所載的《非驢非馬的香港政黨政治》曾分析在行政主導原則下,本港政黨政治出現五大問題,而本文將會進一步探討,各大政黨本身的步步為營所導致的自我限制,是如何影響政黨政治生態的發展。

政黨在香港是種特別的存在。(資料圖片)

政黨在香港是種特別的存在。美國政治學者Richard Gunther及Larry Diamond歸納政黨七大功能,包括社會代表、選舉動員、議題建構、選舉提名、組構政府、利益融合及社會整合;然而,《基本法》的設計及比例代表制所限,香港政黨本身不具行政權,亦難成為執政黨或多數黨,導致議會制衡力量薄弱,加上政黨在法律中沒有明文定義,嚴格而言只是公司、社團或選舉工具,僅能發揮上述七大功能中的頭三項,整體仍處初階水平。

台灣自1989年開放黨禁後,至今有313個政黨經合法登記,但香港政黨自1990年代初開始萌芽,目前仍未有官方統計;參考維基百科的香港政黨資料,目前有約160個政治組織,但實際政黨有多少,恐怕問天也不曉。

意大利政治學者Giovanni Sartori以「相關性政黨」界定具影響力的政黨,即在立法機關取得3%或以上議席,就是可以左右政局的政黨;按此定義,20個擁有現屆立法會議席的團體中,有六大「政黨(不包括自稱非政黨的工聯會)」:民建聯(12席)、民主黨(7席)、經民聯(7席)、公民黨(5席)、自由黨(4席)及新民黨(2席);它們均稱以公司名義註冊,但記者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時,未有發現經民聯或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的登記記錄。

論及本港政黨表現,有人會聯想蛇齋餅糭,有人會記起反中亂港,而最為人詬病的,主要包括政黨發展規模細小、缺乏從政理論基礎、不具長遠執政思維三大問題,這些都直接導致議會亂象叢生、政府管治困難。

究竟那些對香港影響深遠的政黨能否正視有關批評?《香港01》於上月底及本月初向六大政黨查詢有關問題,公民黨最早以書面回應,及後自由黨黨魁鍾國斌、民主黨副主席羅健熙、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和政策總裁袁彌昌分別應邀受訪,經民聯則以「議員暫時不在公司」婉拒作答,而民建聯至截稿前仍未有回覆。

問題一:政黨發展規模細小?

「當我們和外國成熟的政團或者祖國的情況比較,就會發現香港的政黨發展很『小學生』,無論是規模還是制度,都很『小學生』。」鍾國斌是典型的製衣商二代,早年留學英國,回港繼承父業,及後商而優則政,一度嚮往民主政制。

黨員人數是衡量政黨規模的準則之一,直接影響政黨的人才輸出、組織動員及群眾基礎。作為第一大黨的民建聯早於1992年成立,至今有3.48萬名黨員,佔全港730萬人口約0.5%。參考和香港一樣實行比例代表制而形成多黨制的德國情況,其第一大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有逾44.6萬名黨員,佔全國8,300萬人口的0.53%,黨員比例與民建聯相若。

至於另一標準政黨收支,民建聯2015年度的營運開支為1.11億元,以當年有2.8萬名黨員計,即人均經費近4,000元,而德國則規定政黨經費不能超過12.22億元,以基民盟達到經費上限計算,人均經費為2,700元,明顯不及民建聯優厚。

羅健熙坦言,民主黨在招募新黨員時做得不足。(張浩維攝)

若從這兩方面而論,民建聯的規模頗大,絕非「小學生」,然而,本港其他政黨的黨員人數與民建聯相差懸殊,即使是與民建聯同期誕生、現為第二大黨的民主黨,目前也只有733名黨員,僅佔全港人口的0.01%,相比起民建聯,的確是「小學生」。

「我承認,我們仍處初階,在黨員人數、議席比例、組織紀律、動員能力等方面,都遠遠落後其他地方。」羅健熙五年前以28歲之齡當選民主黨最年輕副主席,一直連任至今,主責黨務改革。他坦言,在招攬黨員時,一直面對着「永恆的矛盾」,「你十分清楚大陸一定會『滲透』你,所以當你想擴充規模的時候,你就要思考,究竟你要放多少機會讓大陸『滲透』?整個黨有可能會變天的,我們能否付得起這風險?」

然而,這個被「滲透」嚇怕的矛盾,不就正正是限制民主黨發展的迷思嗎?——「所以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們搞了這麼多年,規模還是這樣?例如民調顯示我們有8%的支持率,如果當中有一成年輕人,即有5,000多人是可靠的潛在黨員,問題是我們找不到他們,為什麼找不到?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多、不夠好。」羅健熙的答案令到記者有點意外,畢竟沒有太多政治人物願意「下罪己詔」,何況他扛着的還是民主黨的面子。

鍾國斌頗滿意自由黨目前的發展規模。(吳煒豪攝)

另一老牌政黨自由黨最風光時,曾經以10個議席,與民建聯並列2004年立法會選舉第一大黨,當時自由黨的黨員近千,如日中天,惟於2008年,梁君彥及林健鋒等人拉隊退黨另起爐灶,黨員和議席驟減大半,至今只有約500名黨員及4名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

有趣的是,鍾國斌頗滿意這「小學生」的表現:「個個都想做大佬,沒辦法,走了就走了。現在自由黨議席不多,但正好是關鍵少數,實際要用的時候,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說罷他挑了挑招牌粗眉,顯得信心十足,前情恩怨他看得開,當下的小規模發展似乎也不是大問題。

「外國政黨人多,是因為他們有機會分享權力,從政吸引力自然較高。自由黨的潛在黨員多數都是生意佬,很市儈的,會計數,他們可能會想,我入黨從政,可能要犧牲優厚的工作,in return,你們自由黨有什麼着數先?所以招攬黨員並不容易。」一小時訪問下來,鍾國斌都很實在,他五度提及生意佬要計數,似是把自由黨當成生意一樣,小心打理。

2000年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曾向立法會提出保留《公安條例》的動議辯論(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和自由黨一樣滿意自家發展規模的,還有新民黨,該黨成立六年,已有811名黨員,比民主黨更多,僅次於民建聯。葉劉淑儀在2003年辭任保安局局長後,遠赴美國留學至2006年畢業,曾在畢業論文中論及香港政黨政治,狠批香港政黨發展仍未完全成熟,因為它們的會員數字偏低、參與人才匱乏、程序累贅封閉、缺乏政策研究及公共管理能力。

事隔11年,親手打造了新民黨的葉劉淑儀慨嘆,在港發展政黨十分艱難,她對政黨的發展困境也多了幾分同情和理解,更罕有大讚民建聯很成功,「但市民滿意不滿意就另當別論了。」

葉太不欲批評其他政黨的表現,亦不改自信十足的作風,直言新民黨發展也很成功,「我們的黨員人數和得票率在快速增長,其他政黨缺乏的政策研究,正是我們的強項。我們尤其重視政策和理念的培訓,每個月都有policy briefing,讓黨員深刻了解政策。」葉太的做法,其他政黨或許真要借鑑,畢竟政策研究正是各大政黨的「短板」,難以深入認識社會問題所在。

本港各個政黨的發展規模各異,在社會代表、選舉動員、議題建構等三大功能上,雖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整體而言,仍未能滿足大部分市民要求。根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過去五年的調查,平均有近5成受訪市民對政黨表現感到「不滿意」,另有多達6成受訪者認為,目前沒有他們最支持的政黨或政團。除了發展規模,政黨欠缺從政理論基礎以及長遠執政思維,亦導致參政人員的論政水平低落,詳情請點擊:

【01周報】自我設限的政黨政治(下)——多爭拗少論述

上文節錄自第74期周報(2017年8月21日出版),原文題為《香港政黨政治三大難題》,現題為編輯重擬。

其他有關政黨政治發展的文章如下: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上)—— 輪流執政夢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中)—— 點解無得執政

【曾鈺成vs李柱銘】不能說的政黨政治(下)—— 執政 = 奪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2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