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場去留‧拆局】官民商博奕十日 林鄭與大眾同行淪為空談?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明日(3月26日)是林鄭月娥當選特首一周年。對於她上任以來的整體表現,相信會有不同的評價。不過,單論被視為重中之重的土地房屋議題,確實難以令21萬的劏房戶、一眾未能置業安居的市民滿意。
剛過去的十日內,各路人馬包括政商界名人對粉嶺高爾夫球場去留持續「發酵」,民政事務局發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檢討諮詢文件,亦明顯傾向保留高球場,避談土地用途問題,引起民間極度不滿。然而,林鄭月娥未為爭議降溫之餘,反而製造新的矛盾,日前批評環保團體阻止填海建屋,對民情的掌握,可謂令人「嘆為觀止」。
近日官、民、商在土地議題的博奕,或許會令公眾想到:到底林鄭的做法,是如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樣,與大眾「同行」,還是甘心選擇與大眾「漸行漸遠」?

何柱國斥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廢物」,但政府反應卻是噤若寒蟬。(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何柱國批土地小組「廢物」 唐英年撐保留粉嶺高球場

事緣星島新聞集團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何柱國3月16日出席一項頒獎禮時,提到粉嶺高球場不應收回,並批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呢班廢物嚟㗎」;至上周一,民政事務局提出私人遊樂場奏約用地諮詢時,明顯傾向保留高球場,只表示建議徵收十足市值地價三分一的款項。

至上周二,全國政協常委、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則指出,社會不應就粉嶺高爾夫球場作「針對性鬥爭」,應考慮發展市區及郊區內的棕地,又言若果日後續租場地時徵收市值三分一地價,私人體育會將「難以負擔」;自由黨副主席邵家輝周三也「加入戰團」,表明徵收市值三分一地價,也是個難以負擔的數字。

私人遊樂場契約本身以象徵式地價,變相資助私人體育會經營,而粉嶺高球場佔地逾170公頃,卻長期只讓2,600名富豪揮桿玩樂,對外開放時間又不足,民間早有呼聲要求政府盡快收回這塊官地,緩解建屋土地不足的問題。而上述政商名人的言論,以及政府對事件的取態,難免令外界的不滿升溫。

粉嶺高爾夫球場近日一直是爭議焦點。(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林鄭無公開回應高球場問題 反自製公關災難

社會各界對粉嶺高球場去留引起廣泛爭議,林鄭月娥作為特首,完全有責任要穩定民心,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就高球場問題明確表態,表明政府並無偏幫特定階層,收回球場發展,日後至少會是選項之一,對外宣示她本人亦有關注這個議題。再加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是由林鄭親自拍板成立,她本人亦認為土地政策,是本屆政府「重中之重」,對小組表示支持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由始至終,林鄭都未有就事件明確表態。上周五林鄭與土地供應小組成員共晉午餐時,雖然肯定小組的工作,但據《香港01》向部分出席小組成員了解,她未有提及粉嶺高球場一事,也沒有回應早前何柱國指小組是「廢物」的言論,這和她表明土地大辯論極為重要,完全是「講一套、做一套」。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林鄭昨日(24日)出席扶貧高峰會期間,就將矛頭指向環保人士,批評他們反對填海致政府不能開發土地建屋。然而,土地供應的公眾諮詢,填海屬中長期選項,要十五年以上才可建屋,但私人遊樂場用地如粉嶺高球場,卻是被列入十年內可發展的中短期選項,林鄭的「捨近圖遠」的舉措,令人費解。

政府早被詬病建屋每每以私樓為先,忽視公營房屋需要,因此外界質疑即使填海,政府還是會以建私樓優先。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也指,要是政府承諾用所有填海地建公屋,他不會反對填海,批評林鄭言論,是在市民與環團之間製造對立。

填海屬中長期土地供應。(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哥球會稱JR是考慮手段    政府無反應

其實,洪家耀敢說若把填海地全建公屋便會支持,根本是「睇死」林鄭政府不肯亦不敢作出這樣的規劃,由此反映政府對增建公屋的決心不足,路人皆見。

在這種情況下,林鄭「選擇性失憶」只提填海不提高球場,難免令公眾覺得政府持有雙重標準,向特權階級低頭。

於林鄭班子背後「捅上一刀」的,還有香港哥爾夫球會常務理事、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兒子梁宏正。他今日(25日)在無線新聞節目《講清講楚》受訪時指,若政府最終決定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土地,司法覆核是考慮手段之一,反客為主向政府「叫陣」,而相隔數小時至傍晚,政府是「零反應」。

林鄭月娥任扶貧委員會主席時,曾親身走入劏房了解基層的居住狀況。(資料圖片/扶貧委員會網頁)

「土地大辯論」慘變鬧劇   與大眾同行成空談

其實,自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底發表財政預算案後,民間對政府的不滿持續升溫,認為政府未能急市民所急,陳茂波上周五(23日)宣布補漏拾遺,向市民「局部派錢」,縱然不是完美,但已算回應了外界的部分訴求。陳茂波當時明言,希望藉今次修訂令外界明白,政府願意聽取民意。

可惜,縱然民意明確表示粉嶺高球場有收回發展的需要,政府仍然無法展示足夠決心處理此問題,即使被「踩到上心口」也無還擊之力。說好的「土地大辯論」慘變鬧劇。

林鄭月娥過往任扶貧委員會主席時,曾親身到劏房探望基層住戶,理應了解他們的境況,但要真正做到與大眾市民「同行」,路還長得很,甚至要小心「行錯路」,與民意「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