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港承擔千億造價 難靠營運回本

撰文:甄挺良 黃雅盈 潘嘉寶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工程於2009 年正式上馬,不論是主橋、珠海口岸及澳門口岸都已經相繼完工。香港納稅人支付上千億公帑,原定2016年通車的大橋工程項目,卻因工傷、人工島移位等問題延誤,香港口岸工程仍未完成,工人仍在人工島上趕工。有研究珠三角交通的學者直言,大橋通車後的車流量比預算低,推斷要在20年內單靠營運回本,根本是「沒有希望」。(港珠澳大橋系列三之三)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仍在趕工。(羅君豪攝)

全長55 公里的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由橋、島、隧道和粵港澳連接線組成。主橋從西端珠海拱北對開的人工島,伸展至東端近粵港分界線的東人工島,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於2009 年底正式動工,惟香港段工程施工以來一波多折,先是遭東涌居民就大橋環境影響評估提出司法覆核,令工程延誤一年。其後又爆出香港口岸人工島填海鋼筒移位兼有惡化迹象。及至去年再被揭發石屎磚壓力測試結果造假,廉政公署落案起訴19 名實驗室人員。多年來,整個項目動工至今已造成至少10死、600傷的工業意外,被謔稱為「奈何橋」。

超支100億元人民幣

港珠澳大橋主橋造價為381億元人民幣,當中157.3 億元由三地政府分擔,港方出資67.5 億元,餘下223.7 億元則來自借貸,通車後開始償還。運輸及房屋局早前公布大橋主橋超支100億元人民幣,根據2009年三地政府協議,如按同樣港方負責主橋約43% 的造價比例攤分計算,香港需要承擔的超支金額,或高達43億元(即50.6億港元)。本港納稅人歷年至今為大橋及其連接道路相關工程已繳付上逾千億元公帑。

大橋主體工程於今年2月初交付驗收,澳門及珠海的人工島口岸亦已經完工,惟香港口岸卻竣工無期。記者上月下旬到過香港口岸視察,發現大橋香港接線鋪裝及道路設施大致完成,有車輛不時在橋面試行,而連接香港接線的觀景山隧道大樓亦已建好,現場所見有工人正在入口位置進行鋪裝,相信隧道內部的工程仍然持續。

歷年來,香港政府向港珠澳大橋撥款近1,200億元。(香港01製圖)

港口岸人工島仍趕工

對比起接線和觀景山隧道,香港口岸的人工島問題較大,記者當日目測所見,人工島仍是一片「黃沙」,旅檢大樓雖已建成,但大樓附近的工程仍在進行,大樓後方仍有幾個「黃沙堆」,以及尚未裝嵌的大橋「預製組件」。另外,早前被揭發崩塌的接線填地海堤,在事發一年後,仍可見有部分填地鋪裝了路面設備,但外圍倒塌了的海堤卻未復修好。

千億工程難免令人擔心成為「大白象」,歷年來批評聲音不絕於耳。大橋工程上馬之前,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稱以20 年期計算,大橋對香港的內部回報率為8.8%,通車初期每日車流量可達9,400至1.4萬架次;但近年政府大改口風,修改預測車流量,表明會較當年預計為少,又以通車在即為由,稱「預測已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並未詳細交代最新估算。

回本期料較原預計長一倍

研究珠三角交通多年的城市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王緝憲分析,隨着珠三角發展轉型,不少當年預測的機遇已經消失,「(大橋)流量不足夠,遺憾地是事實!」他更推斷要在20年內靠營運回本,根本是「沒有希望」,其中一個原因是大橋長達55 公里,維修保養費用不菲,如果因颱風要關閉,將進一步影響其效益。不過,他亦補充,港珠澳大橋是跨區交通基建,可以發揮社會效應,促進三地交流,實際上對香港的影響「還要一段時間觀望」。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指,由於當年三地政府一直都以開放雙向行車為討論方向,亦即是會放寬中港私家車配額,但現時本港政府卻因不同因素而不放寬配額,他相信此舉大大削弱了大橋的吸引力,從而使回本期由原先估計的36 年拉長至少一倍。他又提到,近年內地時興自駕遊,有不少東南亞國家正打算向內地開放私家車配額,他認為香港持續不放寬,只會令旅客流向其他國家,或會因而進一步降低大橋的車流。

城大學者王緝憲指,大橋流量不足夠,遺憾地是事實。(羅君豪攝)

上文節錄自第10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3日)《港珠澳大橋通車之便 能洗脫「大白象」工程污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4月3日(星期二)出版的第10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