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新突破 助腦退化患者回復記憶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阿爾茲海默症被視為無法根治的腦退化病,患者會逐漸喪失記憶和認知能力。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有突破成果,發現人體自身一種蛋白質,或有機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科大研究團隊發現醫治阿爾茲海默症新方向,為患者帶來希望。(香港科技大學提供圖片)

阿爾茲海默病徵有逐漸喪失記憶、推理和判斷能力,以及降低活動能力。病理學上顯示,患者腦部會出現「澱粉樣(Aβ)蛋白班」積聚,及神經纖維纏結。人的體內均存有一款名叫白介素-33(IL-33)的免疫系統蛋白質,可清除Aβ,抑制炎症反應。科大研究團隊首先研究,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體內的IL-33功能異常,團隊遂想到若將IL-33注射入患者體內,或可令患者重啟IL-33功能,降低Aβ水平,讓患者回復正常記憶。而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

透過觀察實驗小鼠受電擊後,在箱子的活動情況,以顯示注射IL-33的有效性。(香港科技大學提供圖片)

科大研究團隊花3年時間,利用帶阿爾茲海默症轉基因的小鼠進行研究,小鼠年齡介乎6個月至25個月大。團隊發現,連續2日為小鼠注射200納克IL-33入體內,短短一星期內,小鼠的神經細胞通訊缺陷、記憶力衰退情況,也有逆轉。

短短一星期 記憶力改善

為證明小鼠的記憶力有否隨治療帶來改變,研究員會先後多次把小鼠放到一個透明箱子中,地板會定期出現電擊。隨測試重覆進行,可觀察到小鼠的行為有否改變,從而反映牠們有否「學聰明」及警覺。

科大理學院院長葉如玉教授解釋,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小鼠會忘記電擊,會不斷重覆探索箱子,四處跑動,而注射IL-33一星期後的小鼠,會在箱子中停止活動,証明小鼠回復記憶,有能力將電擊連繫到箱子。

葉教授表示,研究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期望將來能應用於人類身上。團隊下一步計劃會繼續研究注射後的持續時間、注射方法、劑量及安全等問題。科大已就研究成果取得專利,將與本地科研公司商討合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