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社協調查:基層撐發展棕地 九成人冀建過渡性房屋

撰文:張美華
出版:更新:

房屋問題一直列為政府政策的「重中之重」,截止今年6月底,公屋輪候冊上共有接近27萬宗申請,一般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上升至5.3年。有機構今日(25日)發表《不適切居所租户對土地供應選項》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就短中期的土地選項方面,有78.7%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更有超過90%受訪者同意興建過渡性房屋。

調查發現,78.7%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亦有超過90%受訪者同意興建過渡性房屋。(張美華攝)

短中期選項:逾80%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將於周三(26日)結束,土把供應專責小組過去就未來土地供應18個選項展開公眾諮詢。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今年7月至8月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抽樣調查,成功訪問150名租住不適切居所的人士,並於今日(25日)發表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發現,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土地選項,當中最多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共有78.7%、贊成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及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均為67.3%、而贊成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則有58%。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訪問150名租住不適切居所的人士,以了解他們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土地選項。(資料圖片)

中長期選項:不足50%受訪者贊成發展東大嶼都會

中長期選項方面,上述的四個選項亦同樣獲得超過50%受訪者支持,其中64%受訪者贊成發展棕地、62.7%贊成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55.3%贊成使用私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50.7%贊成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至於其他中長期選項, 58.7%贊成於新界東北發展更多新發展區、56.7%贊成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53.3%贊成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相反,只有44.7%贊成發展東大嶼都會和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更有不足40%贊成利用岩洞給地下空間。

中長期選項方面,只有44.7%受訪者贊成發展東大嶼都會。(資料圖片)

概念性選項:逾55%贊成增加丁屋地帶發展密度

就概念性選項方面,52.7%贊成長遠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及鄰近用地、54.7%贊成增加「鄉村式發展」(丁屋)地帶的發展密度。

另外,只有不足50%贊成重置葵青碼頭、46%支持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及於現有運輸基建設施上發展; 44.7%贊成利用公共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42%贊成於葵青碼頭上蓋發展,另只有38%贊成填平部份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

由於土地發展需時,逾91%受訪者同意興建過渡性房屋。由於今次土地選項所需發展時間太長,以及可發展為房屋的土地所佔比例太低;受訪者中有54%人認為未能受惠於今次土地辯論。

李小姐支持發展棕地及發展私人的新界農地,並應收回粉嶺木球會等私人會所,增加更多香港的土地供應。(張美華攝)

「夾心階層」有經濟能力卻難置業

其中受訪者李小姐居住於長沙灣沒有電梯的唐樓8樓,她表示劏房套房每月租金5000元,面積約200尺。她直言「政府根本唔係無地起樓,佢哋(政府)應該學下新加坡嘅土地政策同埋規劃」。

她續指支持發展棕地及發展私人的新界農地,並應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等,以增加土地供應。

李小姐認為發展棕地成本遠比填海低,而且香港棕地儲備極多,不少年青一代成「夾心階層」,有經濟能力卻買不起私樓。她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加建居屋及公屋,讓更多「夾心階層」能真正「上車」。

社協建議政府應確立穩定的土地儲備機制,並思考如何設立機制造地,亦應率先發展棕地並加快公私營合作,䆁放大量農地儲備作住屋用途,提高公營房屋比例,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土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