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由學習夥伴變夢魘 學童也要爭合理工時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學童功課壓力沉重問題近年備受關注,教育局曾修改《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及發出《家課與測驗指引》改善。有學校試行「零家課」政策,亦有學校嘗試將下午課堂改為導修課;當然也有學校一成不變,全部課堂繼續用於教學。眼見子女蒙受沉重作業壓力,有家長直接向教育局投訴,要求「合理工時應該由小朋友開始」。回歸初心,究竟功課是協助兒童學習的教育手段,還是已異化為讓孩子望而生畏的成長夢魘呢?有學童在轉校前後,疑因功課及壓力問題,令其性格大變,而且家長與學校理解後,亦解決不了問題,家長認為有功課是正常的,惟「合理工時應該由小朋友開始」。

蔡先生的兒子Brian正讀小四。原先居於北區的蔡先生,約兩年前獲編配沙田區公屋,考慮到交通因素,因此在搬家的同時,安排兒子轉到沙田區一間小學就讀,「考慮到兒子本身的成績屬中下游,我特地選了程度相若的學校。」

豈料轉校後,Brian功課量明顯較以往多、完成功課時間較以往長,就連考試成績亦較以往為差。成績欠佳,常見做法是延長溫習時間、多做練習,但蔡先生認為需要平衡溫習、休息及玩樂時間,於是安排兒子到補習社做功課及溫習,並和兒子約法三章,「在補習社努力完成功課及溫習,回到家便可以休息、玩遊戲。即使最後未能完成或趕不及溫習,回家後也應該休息,不再溫習!」

小四生:做不完 但卻要做

可惜事與願違,Brian每日由出門上學至返回家中,前後共10小時。蔡先生坦言,兒子每天早上6時多起身出門上學,最早也要晚上7時才從補習社歸家,用膳、梳洗後已接近9時,餘下可供玩樂放鬆的時間並不多:「學校有功課輔導班,但要付費參加,所以寧願在外面上,功課量多及需要溫習默書的話,往往8時半才能離開補習社。」

為何希望兒子可以輕鬆學習之餘,又安排兒子補習?蔡先生解釋,報學校的功課輔導班,放學後便要一直留校,但外面的補習班可以先回家,更衣、吃下午茶補充體力,休息一下再努力。「早點完成,亦可早點回家。」

然而,爸爸的苦心似乎未收到效果。Brian的興趣似乎不是學習,而是烹飪,面對記者雖然感到陌生,但他會主動走到廚房,拿親自下廚的成果給記者品嘗,更緊張地提示爸爸:「火不能太大!要細點!細點!」數分鐘後,他捧着食材走出客廳,輕聲地說,「鮑魚是烹飪比賽中獲得的。」他又大方地分享自己最愛吃的甜品和教記者玩陀螺。

不過,當話題回到功課上,被問及學校生活或功課時,Brian左顧右盼,又或低下頭玩弄着手上的玩具迴避問題。直至臨別前,他才慢慢拋下一句:「好多,做不完,但都要繼續做。」回答過後,隨即用平板電腦播放最愛的《多啦A夢》卡通,邀請記者一起觀看,彷彿要用最快的時間擺脫功課的「魔咒」。

原來眼前的Brian已與轉校前變得不一樣。以往Brian常常分享學校生活,亦不介意別人翻看他的功課,但轉校以後,他習慣將書包放在床尾的玩具堆中,亦拒絕讓家人整理書包。

蔡先生憶述,兒子從前熱愛上學,即使生病亦要求上學,因為課堂有分組活動,他不希望錯過。蔡先生拿出Brian過去的成績表,指兒子在舊校成績雖未算標青,總算科科合格;惟搬屋轉校後,變得有多科不合格,雖然兩校考試程度未必一致,但蔡先生強調,「功課應該可以增長小朋友的知識,啟發他們的思維及分析能力,做一些可以提升小朋友學習興趣的功課,如果太死板,只會令小朋友抗拒,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蔡先生表示,從兒子補習老師口中得知,同校其他班級學生的功課量,亦較同區其他學校為多,並非兒子刻意拖延。

家長少向教局投訴功課過量

眼看兒子勞累及對上學失去熱情,蔡先生在Brian小二轉校初期,曾向班主任反映情況,當時學校認為需要給時間讓小朋友適應新校園,惟問題未有隨時日過去而減輕。功課壓力在Brian升上三年級後更甚:「他默書不高分,但其實有小聰明,陀螺的名全都記到。」

蔡先生形容,同校其他學童亦遇到同一問題,但家長甚少公開向教育局投訴校方:「家教會不只一個候選成員以減少功課量做政綱,不只一人指出功課壓力大……但始終小朋友在學校上學,擔心對小朋友有影響,所以部分有兩個小朋友的家長,選擇讓大的在原校讀,小的特別安排到其他學校就讀。」

蔡先生稱,從兒子及同級學生口中得悉,校方曾要求學生在校內做TSA練習,他批評校方令原來讓小朋友做功課的「導修課」名存實亡,而課程內的補充及練習並未減少,反變成功課,令功課壓力更見沉重,就連長假期亦忙着做功課:「半個假期都在清功課!」

Brian就讀的天主教聖華學校課程主任鄭志偉回應記者查詢時承認,Brian爸爸曾經向校方反映問題,校方亦多次就事件與其會面,並安排調適功課量。鄭志偉透露,校方從家教會及家長對功課量的意見,老師經討論後,約兩至三年前已逐步更改功課模式,除了減少抄寫次數外,更將部分練習整合濃縮,中英文科默書一般隔周進行,避免學生一周內需要默書兩次。

功課量方面,鄭志偉老師承認校方並沒有就功課設定上或下限,但建議老師在參考其他科目的功課量後,再給予合理數量的功課,一般而言,每科每日不會多於兩份功課,且每份的數量不會過多。為了減輕學生壓力,校方更將每周兩至三堂的導修課,增至每日一堂,「每日有25分鐘導修課,讓同學在學校做功課,部分班別更會安排兩名老師照顧同學。」據他了解,現時校內大多數家長均認同學校的家課政策,重申校方會繼續聆聽家長意見,完善功課安排。

蔡先生強調,自己並非要求零功課,「有功課是正常的,小四開始要迎接中學,但要令他們有興趣學習。」他認真地說,「合理工時應該由小朋友開始」,建議功課及溫習應該是大部分同學可以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

上文節錄自第13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15日)《功課由學習夥伴變夢魘 學童也要爭合理工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