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只剩工作 31歲藝術家患驚恐症 靠運動減壓

撰文:劉婉雯
出版:更新:

港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8」顯示,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只有50.2分,離52分的合格線差近兩分。
有藝術家因為生活只剩下工作,沒有娛樂,令自己壓力太大而患上驚恐症,對身邊的事失去興趣,並出現心跳加速、手震、不能呼吸、專注力下降等問題。

廖家宜(中)患上驚恐症後,開始做運動如長跑、游泳、打羽毛球減壓。(劉婉雯攝)

31歲的廖家宜在中四患上思覺失調,常看到奇怪的影像和聽到怪聲。當時她正修讀藝術,便透過畫畫,把恐懼畫出來,藏在將被丟棄的報紙裡,以紓解情緒,並漸漸康復。

減壓方式變成壓力來源

後來,廖家宜從事藝術行業。她憶述,當時生活只剩下工作,沒有任何娛樂,亦無法與家人分享到任何生活上的事。當興趣成為工作,原本的減壓方式變成壓力,「創作不到會給自己壓力,而且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為達完美會放棄休息。」壓力太大的情況下,她開始對身邊的事失去興趣,並出現心跳加速、手震、不能呼吸、專注力下降等問題。

廖家宜試過壓力太大時,出現心跳加速、手震、不能呼吸、專注力下降等問題。(劉婉雯攝)

「患病不是病人的錯」

她在今年年初確診驚恐症,剛好她任教的畫班中,有學生家長任職精神科護士,發現自己情緒出現問題後,便向那位家長求助,在家長的建議下求醫。

現在,廖家宜會做運動如長跑、游泳、打羽毛球減壓。她表示,現時每星期會跑步3至4日,「長跑已很辛苦,只會想要跑到哪裡,不會想到其他煩惱。」此外,她會盡量控制作息時間,如下午7時後便盡量不回覆工作上的電郵。

廖家宜認為,當發現自己情緒出現困擾時,不要藏在心裡,要找身邊的人傾訴,並呼籲社會不要醜化或歧視病人,「患病不是病人的錯。」

精神科專科醫生、研究工作小組召集人麥永接建議市民應定時為自己「充電」,不要待耗盡才充,並需平衡工作與生活,或整合工作與生活,懂得放工、放假,需要時向專業人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