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活躍症「不斷尾」八成患者成年仍確診 惟乏專門治療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坊間一直有說法稱,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童,會隨着成長而痊癒。然而,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一項研究打破這種說法,結果顯示,83.1%在18歲前曾確診ADHD的受訪患者,成年後仍被評估為ADHD患者;惟相關治療率偏低,當中只有22%至32%受訪患者在成年後,繼續接受專科或門診治療。
負責研究的精神科醫生麥敦平表示,若ADHD患者希望在成年後,繼續到公營機構接受治療,只能輪候公立醫院精神科,與其餘精神病患者排隊「爭位」,一般需等候一至兩年。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一項研究發現,83.1%在18歲前曾確診ADHD的受訪患者,成年後仍被評估為ADHD患者。(王海圖攝)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在2015至2018年間,成功以電話聯絡497名曾確診ADHD的患者,最終成功訪問及評估145名患者。同時,相關研究對象必須符合三項條件:在2002年至2005年間年滿6至12歲;曾於本港四大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確診ADHD;以及在2017年11月前年滿18歲。

研究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成人ADHD自填量表」,配合醫生診斷為患者,結果顯示,共有121名受訪者在成年後,仍被評估為ADHD患者,佔83.1%。該批ADHD患者當中,36.8%為專注力不足類別、3.3%為過度活躍類別、43%為混合類別。

24.8% ADHD成年患者未完成中學

研究人員分析受訪者的教育程度數據,發現有24.8% ADHD成年患者未完成中學課程,52.1%人曾留級,同時亦有56.2%人曾接受大專教育。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麥敦平表示,專注力失調問題會繼續困擾患者,並且會延續至成年階段。(王海圖攝)

ADHD成年患者治療率依然偏低

雖然社會對ADHD的認識逐漸加深,惟研究發現,ADHD成年患者的治療率依然偏低。研究結果顯示,只有21.5%至31.7%的受訪患者在18歲後,繼續接受ADHD相關治療。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精神科醫生麥敦平表示,雖然隨兒童的腦部發育,過度活躍症狀會漸漸減退,但專注力失調問題會繼續困擾患者,並且會延續至成年階段。

麥敦平強調,若ADHD成年患者能繼續採取合適治療,有助減少出現其他情緒病的機率。(王海圖攝)

有家長擔心食藥影響身高發育

麥敦平分析,ADHD成年患者治療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因為家長、醫護人員對成人ADHD認知不足;成人ADHD沒有過度活躍症狀,導致重視程度較低。他又指,部分家長擔憂藥物治療會帶來副作用,因此不願讓子女接受治療,「有家長擔心食藥後,會影響子女的身高發育,但有數據證明食藥與不食藥,身高都大致相近。」

麥又強調,若ADHD成年患者能繼續採取合適治療,能有助他們順利完成中學教育,減少出現財政問題及其他情緒病的機率。

然而,即使ADHD成年患者希望尋求治療,亦絕非易事。麥敦平說,未成年的ADHD患者一般會於醫管局轄下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接受治療,惟成年後則須轉介至公立醫院精神科繼續跟進。

麥敦平建議,當局應增撥資源,使精神健康服務涵蓋至18歲後。(資料圖片)

麥形容,輪候公立醫院成人精神科「只有一條隊」,ADHD成年患者需要與其他精神病患者「爭位」,一般需等候一年至兩年才能開始療程。他又指,部分精神科醫生需應付大量個案,同時需應付比ADHD更嚴重的精神病個案,因此ADHD成年患者的會診時間相對較少;惟ADHD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花大量時間傾談、評估,亦與其餘精神病的發病模式不同,因此目前出現資源錯配問題。

建議曾撥資源服務涵蓋至18歲後

麥敦平建議,當局應增撥資源,使精神健康服務涵蓋至18歲後,包括藥物、心理輔導及社會服務支援;同時建議加強醫護人員在成人ADHD治療、病情管理的培訓。

至於ADHD成年患者的面對社交能力較弱、不擅處理人際關係的難題,麥敦平認為,上述難題有機會影響ADHD患者的日常工作,建議當局提供職業輔導,協助他們投身社會。

ADHD成年患者常見徵狀:

專注力較差、容易分心
自制力較差
容易衝動
不停「郁」、坐不定
多言
組織能力弱
態度散漫
記憶力較差
情緒容易波動、興奮
時間、金錢管理能力較差
人際關係差、社交能力較弱
資料來源: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精神科醫生麥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