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PM10及臭氧濃度連升三年 西面污染物濃度較東面為高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保署上周公布去年本港空氣質素,發現臭氧年均濃度連續三年上升,至每立方米52微克,二氧化氮濃度亦超標約一倍。
環保團體健康空氣行動進一步分析本港空氣污染情況,發現路邊空氣污染指標二氧化氮的水平仍然高於香港標準兩倍,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及臭氧過去三年濃度均呈上升趨勢,又發現本港西面地區的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較東面為高。

健康空氣行動表示,去年整體空氣質素無太大改善。(健康空氣行動提供)

目前政府只建議收緊可吸入微細懸浮粒子PM2.5及二氧化硫標準。健康空氣行動認為,政府選擇收緊預期在2025年大致達標的兩種污染物,但拒絕收緊排放濃度持續上升的PM10及臭氧的空氣質素指標,是估計有關污染物在2025年將會超出新收緊水平,擔心超標才未作修改,但做法未能有效保障公眾健康。

組織又指,在計算2025年香港預測的空氣質素時,政府只量化「加強推動巴士路線重組的地區宣傳」的減排成效,其餘13項短期陸路運輸改善空氣質素措施,以及其他中、長期更有效的陸路運輸改善空氣質素措施,均未有被量化成效及計算在估算中,估計2025年空氣質素改善幅度被大幅低估。

2025年香港預測的二氧化氮水平分佈圖 (黑色為明日大嶼預計填海地區、橙/粉紅色為空氣污染超標地區)。(健康空氣行動提供)

環團擔心政府強行通過基建 犧牲公眾健康

根據政府檢討文件發佈的2025年空氣質素預測,顯示空氣污染高度集中在大嶼山以東、青衣以南、香港島以西的交椅洲海域,整幅海域的二氧化氮(NO2)水平,於2025年將會超出現時的香港空氣質素指標,面積完全覆蓋「明日大嶼」計劃中所提出的填海範圍。

組織以2017年開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例,時值上一次空氣質素指標檢討,指政府為確保項目可通過環評,遂發出豁免條款,令該項目只需要通過異常寬鬆的1987年空氣質素指標,擔心日後政府若落實「明日大嶼」計劃,涉填海地區恰好是2025年香港空氣最污染的地區,環評為求確保基建項目順利進行,不惜「削足適履」訂立一個比較寬鬆的空氣質素指標,最終違反「健康優先」原則,強行通過基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