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非華語學生可獲額外撥款 申訴署揭收少一人差距竟高達16倍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申訴專員公署今日(19日)公布兩項主動調查結果,其中一項有關「政府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針對範圍包括教育局就非華語兒童的申請入讀幼稚園的支援及小一派位安排等,當中發現「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推行了四個學年以來,每年平均有79間學校獲支援,但只有24名教師修畢課程。目前為錄取非華語學生而提供的額外撥款機制顯示,學校收滿10人可獲每年80萬至150萬元不等的額外撥款,差1人只達9個名額,則只可申請5萬元,差距高達16倍。另外數據顯示,「名單小學」的資訊過時,令非華語兒童的家長及其子女無法掌握實況。

申訴專員公署今日(19日)公布有關「政府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的主動調查結果。(資料圖片)

有關調查範圍涵蓋教育局給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及建構共融校園的支援及相關措施;給非華語兒童申請入讀幼稚園的支援;以及教育局就非華語兒童的小一派位安排。

公署在主動調查中發現,有4項需注意及改善的地方,包括其中為中小學提供的支援措施不應限於撥款,在教育局自2014/15年度推行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每年平均有48所小學及31所中學獲支援,但只有共24名教師修畢相關課程,平均每年僅6名。

其二,檢討為錄取非華語學生而提供的額外撥款機制,目前錄取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公營和提供本地課程的直接資助計劃中小學,可獲每年80萬至150萬元不等的額外撥款,而9名以下則只可申請5萬元額外撥款。上述額外撥款機制顯示,中小學錄取的非華語學生人數可以相差僅1人,但獲得的額外撥款卻差距高達16倍。

其三,公署發現不少幼稚園的網頁內容以全中文撰寫,又或網頁的標題是中、英對照,但所連結的內容詳情卻只有中文。亦有些網頁雖設有中、英對照的入學申請表可供下載,但所連結下載的用字,卻只有中文。以及,「名單小學」的資訊與實況不符,現時部分非「名單小學」所錄取的非華語學生人數,較一些「名單小學」還要多,反映當局多年來並無作出調整。

公署促教育局加強對非華語學生支援

公署並提出5項建議,包括適時及定期檢討「學習架構」的成效;檢討額外撥款機制,考慮增加向錄取少於10名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發放的資助金額;加強宣傳推廣非華語兒童申請入讀幼稚園的入學資訊及與持份者的溝通;主動視察及查核幼稚園有否落實教育局所提出的措施,包括是否備有英文入學申請表及相關資訊;以及重新檢討應否保留或取締「名單小學」機制等。公署期望教育局繼續加強及改善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