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綱要倡醫生北上 病人組織憂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更坎坷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中央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讓香港醫生北上短期執業,並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等。
醫學會會長何仲平、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今早(20日)出席港台節目《千禧年代》時均表示,關注包括國內人士是否可來港接受公營醫療服務,認為目前人手所限未有空間,會百上加斤。林志釉表示,醫管局醫生正流失至私營市場,大灣區發展猶如再開一度門,會加劇公營醫療壓力及人手問題,直言應以香港為家,「唔好諗住大灣區,踩住香港人。」

中央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提出醫療衞生合作。(資料圖片)

在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方面,何仲平表示,有北上養老港人擔心交通及醫療問題,因為現時居內地港人想返香港醫院接受診治,須乘內地救護車到羅湖,入境後再轉香港救護車,然後送到最近的公立醫院,手續複雜。他支持讓居內地港人直達香港醫院,但如該服務擴至內地居民,認為對本港醫療系統是百上加斤,「負荷實在是頂唔順。」他指,現時大部分內地人來港求診都是到私家醫院。

林志釉表示,對相關綱要內容「摸不著頭腦」,形容是好口號式的概念,難以猜度。他指,既然是非急重病人,看不到有什麼迫切性要跨境直達本港醫院,最關注是國內人士若來港接受醫療服務,本港的醫療人手問題及前線感受,認為政府一定要澄清有關內容。

本港醫療人手問題迫切 應以香港為家

就鼓勵香港醫生北上,林志釉表示,去年施政報告前夕,他曾向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大力反對將醫療服務拓展到大灣區,認為本港的公營醫療人手問題更為迫切,會令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更坎坷,應以香港為家,「唔好話眼向大灣區,隻腳就踩住香港人。」香港本身已要面對醫管局醫生流失至私營市場,拓展大灣區市場,猶如再開一度門,會加劇流失。何仲平亦表示,私人市場有北上發展空間,但公家人手急切。

何仲平提到,目前只有大型醫療集團才有能力北上,據了解亦未見盈利,但求「頭啖湯」,作為先行者有利日後發展,北上發展的私家醫生人數少。他又指,有同行反映,兩地用藥不同,有部分香港用開的藥,在內地並無進口,醫生亦未能長駐內地,但香港的優勢在於,香港醫療水平是品牌,深得內地居民信任。

特首林鄭月娥昨日(19日)表示,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加重公營醫療服務負荷無準確基礎,據數據顯示,公立醫院使用率最高的是較年長人士,持單程證來港人士都是較年輕的,當中長者較少,其來港年齡中立數,是低於香港的年齡中立數。林志釉表示,人口增加同時,醫療人手卻不變。他指,政府向來有評估新移民來港需要的社會服務需要,當中醫療服務佔12%,多年來都維持該水平,他認為12%算高水平。

有聽眾致電節目表示,大灣區規劃綱要令香港中門大開,形容是不設「防火牆」,擔心香港向內地傾囊盡授經驗後,會「教識徒弟無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