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引入微創手術救先天心臟病人 新分娩媽媽術後即可湊BB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往往在嬰兒期確診,不少人每隔一段日子又要做大手術。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更形容,無止境的手術對患者是「極度苦難」,因為部分患者需要做開胸手術,以改善右心室的泵血障礙。
瑪麗醫院在2017年起引入最新技術,以微創方法,透過心導管置入肺動脈瓣至病人體內。有30歲出頭、剛為人母的病人,年輕時已接受過兩次開胸手術,幸有新的微創治療,免除第三次開胸手手術,令她很快已可投入湊仔工作。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陳羲舜透露,目前已有8名病人受惠於「心導管肺動脈瓣置入術」(PPVI )。(余俊亮攝)

每一千名嬰兒,會有約8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大多原因不明,也有部分人與遺傳基因、染色體不正常有關。部分患者要做右心室流出道介入治療(RVOT),包括患「法洛氏四聯症」、肺動脈或心室中隔缺損、嚴重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以糾正血液循環。

先天心臟病患者 或要隔10至15年做開胸手術

以最常見的「法洛氏四聯症」為例,患者的肺動脈狹窄,右心室通往肺動脈的血流受阻,部分「缺氧血」經缺損的心室間隔錯誤分流至左心室,輸送至全身。患者會出現缺氧症狀,如手腳發紫、昏迷、抽搐或死亡。

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周啟東指出,RVOT需要開胸施手術,對患者創傷極大。病人一般在嬰幼兒期,如2、3歲時就做手術。由於病人會成長,手術後10至15年肺動脈瓣出現功能退化、右心室出口阻塞、狹窄及反流。如不施手術,可引發右心室擴張、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因此病人一生中或需要再做3至5次手術。

「心導管肺動脈瓣置入術」(PPVI) 治療方法:經股靜脈或頸靜脈放導管至右心室,球囊放在右心室流出道。導管直徑約7毫米,接受手術的病人靜脈太幼就不適合。(余俊亮攝)

8病人新手術後全部情況良好 費用至少26萬

瑪麗醫院在2017/18年度年引入全港最新技術「心導管肺動脈瓣置入術」(PPVI)。擔任此新技術「主刀」的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顧問醫生陳羲舜透露,目前已有8名病人受惠,年齡由9至43歲,全部植入成功,現時情況良好。這方法可令病人的手術時間縮短,住院時間由傳統開胸手術的5至7日,減至3至4日。

PPVI手術材料需25萬至36萬元,已做PPVI的8名病人當中,部分獲兒童心臟基金會資助。現時PPVI已納入醫管局恒常資助項目,通過經濟審查的病人獲資助。

其中一名病人是30歲出頭、剛分娩的病人。陳羲舜說:「佢做完手術,好快已投入湊仔工作,上力啲。好開心幫到佢。」這女病人患「法洛氏四聯症」,未到20歲已有右心室血液倒流問題,出現心室擴張異常,因此做過兩次開胸手術。周啟東醫生補充,假如沒有這PPVI,可能她要做第三次開胸手術,「呢個影響唔止個人,佢要湊BB,係影響家庭。」

+2

中一男生可再打籃球

另一名受惠病人是12歲中一男生,亦患有法洛氏四聯症,自22個月大已接受手術及介入治療,包括在7歲至7歲半期間做過肺動脈瓣膜置入術、左肺動脈球囊擴張。他其後有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礙,未能應付劇烈球類活動。幸而他接受PPVI,留醫三天,出院一周已重返校園,術後三星期更可以打籃球。

陳羲舜表示,有15%至20%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礙的病人適合做PPVI。醫生會視乎病人的靜脈大小是否合適、體格能否應付、肺動脈情況等,安排合適病人接受評估。現時瑪麗醫院有約90人曾植入搭橋管道、另有100多人已做過兩次開胸手術,相信他們具有接受PPVI治療的潛力。

左起: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翁德璋醫生、周啟東醫生、陳羲舜醫生解釋「心導管肺動脈瓣置入術」。(張美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