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街頭測溫 最熱奶茶69.1度照飲 相等於2A級致癌物

撰文:張美蘭 黃卓然 張善彤
出版:更新:

「趁熱飲」被視為健康、養生的飲食習慣,然而,世界衞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卻打破此觀念,在6月中,把攝氏65度以上飲品,列為2A級致癌物。《香港01》上月進行街頭實驗,以溫度計測試港人時常接觸到的熱飲的溫度,例如咖啡、湯水及糖水等;並且量度港人習慣喝下多熱的飲品。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受訪市民都低估自己的耐熱能力,五個測試樣本中,有三個都超出65度,更有人毫無難度喝下高達69.1度的奶茶。

攝影:江智騫、羅君豪、馬熙烈

腐竹白果蛋糖水高温77.9度

一般人大概無法想像手上那杯熱飲溫度是多少,對攝氏65度未必有概念。記者上月進行熱飲實驗,分成的兩個部分,第一是測試數款不同熱飲,從食肆職員手上送到顧客手上後的溫度,當中包括湯水、糖水、咖啡及中國茶,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熱飲都有60度以上,其中一間甜品店的腐竹白果蛋糖水,溫度更達77.9度。

實驗第二部分,是街頭隨機抽樣測試港人常飲的咖啡、奶茶及朱古力的溫度。接受測試的市民會先行估計剛接過熱飲,溫度有多高,然後待到他們平日喝熱飲的熱度,即時以溫度計量度有關熱飲的溫度,了解港人「飲幾熱」。街頭實驗最終找到5個「勇士」接受熱飲測試,包括兩男兩女及一位小朋友。結果發現五名參加者,三人飲下的飲品溫度均超過攝氏65度。而五人都低估手上那杯熱飲的熱度,低估了介乎攝氏6度至45度。
 

女士長期飲功夫茶 揭患食道癌

研究腸胃疾病的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科教授趙偉仁表示,醫學界早已認同高溫熱飲與食道癌有關,只待足夠科學數據支持。他解釋:「熱飲會灼傷食道的黏膜,令食道受傷。如果食道反覆不斷被灼傷,修補細胞的機制便增加出錯機會,令食道細胞出現癌變。」他指出,由於腸胃道的神經線接收訊息不似皮膚般準確,食道被熱飲灼傷,受傷者未必會有痛感,甚至完全無感覺。

趙偉仁透露,約兩年前曾遇過一名年約60歲的中年女士個案,該女士特別喜歡飲功夫茶,亦喜歡熱飲。她在一次胃鏡檢查時,揭發患早期食道癌,醫生即時安排切除癌組織。由於該女病人並沒有吸煙或飲酒習慣,本身患食道癌的風險相對低,不排除她患癌是與經常飲用功夫茶及高熱飲品有關。他事後亦特別提醒該病人減少飲用高溫熱飲。

理大學生Suri參加街頭實驗,測試日常飲用的熱到底有多熱。(江智騫攝)

醫生建議:熱飲沖泡後至少擺5分鐘才飲

世界衞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6月中,把攝氏65度以上飲品,列為2A級致癌物。私人執業的腸胃肝臟科醫生姚志謙解釋,世衞做法是歸納了世界各地多年來的研究結果,繼而得出結論。他指出,這些研究中部份更發現線性關係,即飲品溫度愈高,致癌風險越大,若長期飲用攝氏70度以上飲料,患食道癌風險較正常增加達8倍。他建議市民沖泡熱飲或煲滾熱水後,至少擺放4至5分鐘才飲用,有研究發現沖泡熱飲後2分鐘與4分鐘才飲用,食道癌風險已相差5倍。

記者街頭測試涉及的熱飲款式,包括麥當勞的熱朱古力及翠華餐廳的奶茶。麥當勞回覆稱,對熱飲製作包括熱水沖泡溫度及售賣溫度亦有嚴格指引,以確保產品質素及符合食品安全。各款熱飲杯及杯蓋均印有中英文提示字句及圖樣提醒顧客小心熱飲。

翠華集團發言人指,出於食物安全的考慮,旗下餐廳的熱飲均由充分沸騰的滾水沖泡,奶茶更需由攝氏65度以上的熱水沖泡才能保證其口感。熱飲由沖泡完成到送至客人枱面之間相隔一定時間,這過程中熱飲溫度亦已下降。集團又指,多數消費者拿到熱飲時不會立即飲用,而飲用時的溫度是取決於消費者個人喜好及接受程度。有見世衞最近的呼籲,相信消費者意識會提升,待熱飲冷卻至合適溫度時再飲用。

詳細內容,請看《香港01》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