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炎爆發】專家:病毒可生存兩、三天 進食前必須洗手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衞生署在周二公布3宗老鼠傳染人類戊型肝炎新個案,令本港的相關個案增至5宗,而全球只有6宗相關個案,即逾八成個案均在香港出現。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今日(16日)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中指出,新增的個案分布於本港不同地區,反映不同地區人士都有機會接觸到病毒,長者感染機會更高,不過出現人傳人的風險仍較低。
他並指,病毒可以在環境生存到兩、三天,提醒市民在進食必須洗手,食物應保持新鮮,煮熟後才可進食。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左)及該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右)去年發表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大鼠戊型肝炎個案研究結果。(資料圖片)

薛達表示,新個案反映病毒已不只限於黃大仙區,不同地區人士都有機會接觸到病毒,長者感染機會更高,認為應增加做鼠傳人戊肝測試的數量。他指出,戊肝潛伏期長,可達二至六周,故現時較難得知病人感染途徑,而病人在感染後可以無甚病徵,亦較難人察覺。

不過,他亦指,部分人在感染後會患上急性肝炎,眼睛變黃,小便深色,食欲不振,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嚴重者需入深切治療部,更可能需換肝保命。部分人就會患上慢性肝病,如本身有長期病患,抵抗力弱的人士,「清不到病毒,肝功能愈來愈差」,後遺症可以十分嚴重。他稱,患急性肝炎者有機會自行痊癒毋須特別處方藥物治療,而針對慢性肝病者,就可處方抗病毒藥,他指本港首宗鼠傳人戊肝就是這類情況,獲治療後情況良好。

薛達認為現時仍為大鼠傳給人的機會高於人傳人,因如屬人傳人,應已發現更多個案,惟未來病毒會否有人傳人能力,就屬未知之數。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未來病毒會否人傳人屬未知之數

對於傳播途徑,薛達認為現時仍為大鼠傳給人的機會高於人傳人,因如屬人傳人,應已發現更多個案,惟未來病毒會否有人傳人能力,就屬未知之數。他稱,如大鼠接觸到食物,人類食用後可能會感染病毒;或者市民接觸到有大鼠糞便的地方,再接觸口部,也有機會受感染。他指出,病毒可以在環境生存到數小時,「兩、三日都仲得」,如食物已受污染,再放回雪櫃,病毒更可生存更長時間。

他提醒市民在進食必須洗手,食物應保持新鮮,煮熟後才可進食,避免進食壽司、沙律等未經煮熟的食物。

薛達續指,雖然全球有6宗相關個案,當中香港有5宗,但未必代表只有香港及加拿大才有鼠傳人戊肝,因這個疾病在去年才發現,比較新穎,如有其他地方沒有做相關的特別基因測試,就不會發現到病例。而自去年發現首宗個案後,瑪麗醫院一直有做相關測試,但300至400個樣本中都無發現有病人,而衞生署自去年11月至今化驗了59個樣本就發現到3個病人,或因衞生署化驗的都是有較高風險的病人,例如肝酵素高,已排除屬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未能找出病因者。

不過他坦言,鼠傳人戊肝個案「一個都太多,行動同控制要即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