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馬克龍「單挑」600市長對話7小時 好打得的林鄭呢?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暴席捲全港3個多月,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對話平台。作為「頭炮」,她前日(18日)連同多名官員與一眾區議員會面。其實運動發展至今,民間五大訴求已經清晰不過,相信林鄭並非聽不到,問題只是接受與否。因此,或許有人認為,所謂的對話,「政治騷」的味道甚濃。
然而,即使是政治騷,總需要做得「好好睇睇」。參考常被拿作和香港近期示威比較的法國黃背心運動,總統馬克龍今年1月起舉行為期兩個月、多達一萬場的「全國大辯論」,頭炮同樣是地區人士,與600名市長對話。其姿態、開放程度都相當值得港府參考,縱使未必可即時撲火,但起碼觀感上展示政府有心對話,有助降溫。

▼反修例風暴▼

+66

1. 林鄭2小時 vs 馬克龍7小時

基於現實限制,見面總不可能讓所有人發言,但時間愈長,起碼有更多空間令與會者暢所欲言。全港現有458名區議員,林鄭起初邀請所有區議員出席,但會面時間僅2小時,即平均每人僅得15.7秒時間。據了解,最終有98名區議員出席,38人獲安排發言,每人發言時間限3分鐘。時間倉促下,最終林鄭只在開場、結尾發言各一次,每次數分鐘,難免令人覺得對話「到喉唔到肺」。

相對之下,法國黃背心運動在去年年底爆發後,馬克龍在1月15日到西北部小鎮大布特魯爾德(Grand Bourgtheroulde)展開「對話」,單人匹馬會見約600名市長。同樣是會見地區人士,馬克龍足足花7小時和眾多市長對話。馬克龍在過程中「交足戲」地勤抄筆記,每隔一段時間站起來逐一回應受關注的議題。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月15日,以一己之力與600名市長會面辯論。(法新社)

2. 傳統大辯論 vs 傳統公務員式諮詢會

在法國,這類「大辯論」本身有其傳統。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沙龍文化,鼓勵公民互相辯論、交流,討論社會事務、公共政策等,上至政府下至基層農民,皆可參與辯論,培養公民意識(至少表面上如此),亦孕育出盧梭、伏爾泰等著名哲學家。民眾好辯,大辯論民間自然相對受落,認為至少是吸納民意的較有效方式。

馬克龍除單人匹馬辯論外,隨後也有參與其他形式的討論,例如去市議會接受質詢、私人形式的午餐會等,形式相當多元化。

不過在香港,官方就政策吸納民間意見,主要限於官方形式的諮詢、公聽會。公務員回應民眾強烈的意見,一般都極度官腔、人肉錄音機,早已為外界詬病。所以令人好奇的是,往後的「對話」到底能否脫離這種影子。

林鄭前日總結發言時,也只是重複「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最重要的原則」、「法治是香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會繼續與市民溝通等內容。如果往後繼續用這種讀「標準答案」、照本宣科的官式回應,公眾會否收貨,是消氣還是更生氣?

林鄭月娥與部分主要官員將於9月26日(星期四)晚上7至9時,出席於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首場「社區對話」活動。(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3. 「押解」議員進場 vs 前往小鎮

選擇會面地點也是一個學問。要見地區人士,自然是「主隨客便」愈顯得親切。馬克龍上任後,正正是被外界批評態度高傲、精英主義、不知民間疾苦,和今日的林鄭月娥有相似之處。

馬克龍所選擇的會面地點大布特魯爾德,人口只得三千多人。而在往後的辯論會中,馬克龍亦多次深入反對陣營的根據地,與地區人士對話。在觀感上,至少顯示出一種誠意。

至於林鄭,則是安坐政府總部,找區議員到來「朝聖」。政府又以旅遊巴接送區議員,而不是讓他們自行前往,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形容此形式「有少少似押解」,外界觀感上已輸一截。當然,林鄭所稱的對話只是剛開始,到底她日後落區時,會否深入一些民主派的根據地,大方地和持不同意見的市民對話?大家拭目以待。

4. 直播有何不可?

林鄭前日的對話會,事前明言場內禁止錄音、錄影及直播。有至少兩名區議員當時嘗試「突襲」在Facebook直播,但都很快被發現並阻止。整個對話過程亦沒有公開,公眾難以得知實際談了什麼。

相對地,馬克龍當日與市長的對話全程公開直播。公眾現時仍然可以在愛麗榭宮的YouTube頻道重溫完整過程。

當然,林鄭近日會見商界人士時,屢有錄音流出,金句連爆,又說自己有選擇的話會辭職、除三萬警察之外什麼都沒有等等,到底是擔心「盡訴心中情時」講多錯多,還是有意選擇性地釋出部份錄音,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對話會前,五名沙田民主派區議員帶同反修例標語現身政總,包括沙田區政召集人丁仕元(左)、區政成員趙柱幫、丘文俊(右)、黎梓恩(中)和吳錦雄。(羅君豪攝)

是正面回應訴求 還是繼續「noted with thanks」?

所以,在現今資訊年代,政府要了解民情的途徑很多,所謂的對話會,可說是政治騷一場。但「臨時演員也是演員」,至少應該做得「好好睇睇」,在觀感上令公眾感到誠意,才對局勢有幫助。只是作為對話「頭炮」,林鄭與區議員的會面有太多改善空間。

尤其現時民間、中間派、溫和建制都有強烈聲音認為監警會制度權力不足,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釐清真相,官員肯定聽得清清楚楚,但次次都是用同一堆官腔「耍太極」。如果林鄭班子繼續是這種「意見接受,但作風照舊」的態度,所謂的對話,只怕變成無太多實質意義的各說各話。第一場社區諮詢會下周四(26日)就會舉行,且看政府到時會拿出什麼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