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遣返聲請留港17年將赴加拿大 喀麥隆家庭:難忘港人善心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眼前的42歲的Robert和37歲的Nadine來港17年,雖然膚色跟本地華人不一樣,但早已融入香港,「最愛到街市和人聊天,咩都可以傾,今日蕃茄靚唔靚呀?」三名子女於香港土生土長,說廣東話、寫中文,Robert笑言,梅窩的街坊見證着他們長大。
初初來港,生活極為拮据,三餐是每天的難題,有陌生人主動伸出援手,整整一年連續為一家送午餐,令他們難忘港人善心。
苦等17年,他們於11月初收到消息,被加拿大政府批准以個別移民人士身份居留,離別在即,Robert表示雖然離開,心仍然與香港人繫在一起。

Robert(左)和Nadine(右)於2002年因政治危機,由家鄉喀麥隆逃至香港,今年踏入第17個年頭。(黃詠榆攝)

到街市「執野食」 陌生人送免費午餐一整年

Robert和Nadine於2002年因政治危機,由家鄉喀麥隆逃至香港。Robert還記得,甫抵達香港,便在機場滯留了兩天,妻子體弱不支倒下被送往醫院。醫院護士帶他到聯合國辦事處求助,一家經轉介後,入住了國際社會服務社的臨時居所。

住所雖得已解決,但三餐又成了每日難題。Robert笑言,「學懂中文是因為去街市要食物。」當時居於油麻地,作為一家之主的Robert,肩負起照顧妻兒的責任,基乎每日都會到街市「執野食」,他說:「晚上7時會有很多剩菜,凌晨2時地上又會遍布不同棄掉的食材。不少檔主都願意給食物予我們,我懂得數字、日期,皆因店主會叫我何時去拿、拿多少。」

兩夫婦坦言,在香港遇過無數善心人,不求回報幫助他們。在2005年,Nadine懷第二胎,一家在公園流連,只有兩歲的大兒子不斷大哭,一名附近餐館的侍應主動走來,關心孩子是否肚餓,隨即送來一個飯盒。Robert回想起,亦難掩感激之意,「王先生是一個完全的陌生人,但每日都拿午餐給我們,足足持續一年,直至他去世。」為了答謝他,Robert與Nadine 以他的名字,為二兒子命名。

Robert(右一)與Nadine(左一)及三名子女將走加拿大定居。(黃詠榆攝)

不能打工賺錢 被問如何維持生活感無奈

一家後來接受國際社會服務社援助後,生活有所改善,雖仍然拮据,但他們時刻提醒子女要懂得感恩。Nadine表示,照顧三名子女並非易事,他們眼見同輩有充裕的零用錢、參加不同課外活動,有時亦會提出要求,兩夫婦會好好解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不會騙他們,會解釋真實情況,現有住所、足夠的食物,已經要感恩。」

作為免遣返聲請人,一家在港苦等17年, 礙於身份問題,不能打工賺錢,Robert亦坦言不時感到無奈:「很多人會問你為何不上班?如何維持生活?」他們於11月初收到消息,獲加拿大政府批准以個別移民人士身份居留,將於周四離港。Robert希望,之後重拾於家鄉的專業,從事電工方面的工作。

一家人於梅窩居住,Robert笑言,鄰居見證三名子女長大,更不時向其展示子女兒時的照片。(黃詠榆攝)

三子女會說廣東話 愛吃中菜

三名子女自小在香港長大,說廣東話、寫中文,尤其熱愛中菜,一談起便如數家珍般,說出各式各樣美食:點心、燒賣、小籠包。三人均表示,不捨得同學,現把握時間與朋友道別。

一直協助Robert家庭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助理區域經理Gillian AWGUL指,機構服務的免遣返聲請人達一萬人,惟像Robert一家成功轉移至其他國家,成功率少之又少。臨別在即,一家最想跟港人道謝,Robert說,人生一大半時間於香港度過,遇到不同人和事,認為港人充滿善心、富有希望,雖然離開,但心仍然與香港人繫在一起。

國際社會服務社助理區域經理Gillian AWGUL(左四)一直跟進Robert一家,直言成功轉移至其他國家的免遣返聲請人少之又少。(黃詠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