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節|執業逾40年 護士臨退休前再遇疫症︰劃上咗完美句號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日漸緩和,然而在過去百日,醫院隔離病房卻仿如在另一個世界,走在抗疫最前線,醫護難言稍息。今日(12日)為國際護士節,明愛醫院感染控制顧問護師梁佛英、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部門運作經理李韻梅、北區醫院內科病房經理賴永富、伊利沙伯醫院內科註冊護士劉建樂,過去幾個月謹守崗位奮戰,在紀念護士付出的日子,且聽他們有甚麼感受。

接受採訪的護士各處於人生不同階段,有即將退休、有人擔任主管、也有人剛升職至管理病房等。(盧翊銘攝)

明愛醫院感染控制顧問護師梁佛英將於今年七月退休,她的護理生涯逾40年,見證本港護士專業化的過程,亦經歷過SARS、禽流感、豬流感等世紀疫症。她慨嘆,本以為能「功成身退」,沒想到退休前卻遇上新冠肺炎。她憶起過去有同事曾不幸感染SARS,在病床上艱苦氣喘,因此已離開前線的她,仍時常提點後輩「最緊要定!要慢慢做!」

同樣經驗豐富的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部門運作經理李韻梅指,傳染病中心接收首20宗肺炎確診個案,更形容自己的角色是「龍舟鼓手」,負責指揮同事及安排病房,例如將有限的病房收容最多的病人。曾經歷SARS的她指,沒想到事隔17年舊事重演,前往醫院的車上再無其他乘客,只得「一車車醫護」,因而為努力奮戰的同事感到自豪。

北區醫院內科病房經理賴永富較為年輕,在疫情爆發初期仍活躍於前線,負責為病人打針、派藥、抽鼻咽分泌等工作。然而在隔離病房工作三星期後,疫情急轉直下,確診人數劇增。當時他臨危受命,被指派營運二線隔離病房,但人手不足,同事來自「五湖四海」共13個部門,僅得他擁有隔離病房工作的經驗。他續指,正因同事無既定的框架,只要不違背感染控制的原則,可行的方法便會接受,反而整個運作過程相常順暢。或因成功營運的經驗,他在採訪當日已升職至病房經理。

「搲爆頭」助病危老夫婦見最後一面

談及疫情中感受最深刻的事,梁佛英想起之前有老夫婦同時入院,由於年紀老邁且患有長前病患,老婦其後病情轉差,梁佛英與同事均希望讓夫婦見最後一面。然而隔離病房設有嚴格的規定,進出病房的流程設有乾淨及骯髒的路線。她指「當時搲爆晒頭」,因病人具有傳染性,致實行上充滿困難。最後她與高層相討多個方案,決定以另外的通道運送伯伯到ICU病房探望妻子,「大家都覺得成全咗一件美事。」

翻查資料,上述提及的個案是居於元州邨的染病夫婦,分別是79歲丈夫及76歲太太,於2月底入院,兩人都列為本地感染個案。而76歲太太最後不治。

離家數十日心情沉重 最掛念家中兩兒

對於育有兩名幼兒的賴永富而言,家庭就是他的軟肋。「3月9號拎住行李搬離屋企,行李點重都唔及心情沉重,知未來幾個月未必返到屋企。」他指,當時的心情矛盾,因得知醫院的防護裝備充足,以及感染控制指引完善,所以沒有擔心自身安危,反而最掛念家人。他又指,為打發多日的閒餘時間,還特意到深水埗購買遊戲機,誰料到因工作的疲勞,直至今日仍未拆開。「每日都好攰㗎,N95嘅壓力好大,日日戴幾個鐘連皮都韌晒。」

住酒店常吃外賣 感謝母親煲湯之恩

而伊利沙伯醫院內科註冊護士劉建樂一直與父母同住,指自出生以來,從未試過如此長時間離開家庭。他續指,母親有煲湯的習慣,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持續為他煲湯,但為免高風險的接觸,取湯的過程只得五秒鐘。他藉近日的母親節表達感恩,「喺酒店住成日要食外賣,有阿媽嘅湯水飲下好好,冇咁多味精健康啲。」

執業逾40年功成身退 自言劃上完美句號

資歷豐富的李韻梅認為,已把自身的經驗傳承給後輩,回想起從第一宗個案起連續14日無休,每夜11點離開醫院,直至有同事跟她說「我哋搞得掂喇,你走先啦」。她指,當時深深感受到同事的蛻變,「佢哋都長大咗,好進步,如果我𠵱家退休都唔會再有咩擔心。」

梁佛英亦慨嘆,本港感染控制部門僅110人,她能在退休前開辦感染控制專科訓練,栽培共20多人,算在生涯中劃上完美的句號。她盼望新晉能繼續努力,相信他們在應對疫情已變得身經百戰。「係有啲唔捨得,因為我係鍾意做嘢嘅人,但係時候要休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