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象牙塔鑽研「貼地」實驗 病毒學專家潘烈文:要解切身問題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破解過沙士病毒的基因序列,多年來醉心研究流感及禽流感病毒的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面對今次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亦隨即捲起衣袖投入工作。
跳出常人感到艱澀的醫學理論,潘烈文的研究也有「貼地」一面。他曾研究新冠病毒於不同環境的存活時間,原來病毒於口罩外層可殘留足足一星期,旋即引起市民關注重用口罩的問題。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分析,更吸引到海外媒體報道,潘烈文未為意其影響力:「係咩?哈哈,我唔知道喎。」
作為科學家,他認為在象牙塔的實驗需要回應市民的切身訴求,「呢啲(研究)科學上唔係最深入嘅嘢」,但就公共衞生學而言是實際應用。
(抗疫系列報道)

潘烈文透露,疫症爆發至今只放過兩日假,其餘時間均埋首研究。(歐嘉樂攝)

專訪|港大潘烈文團隊新病毒試劑不吝分享 送逾70國鎖定感染者

對放假無印象 就疫情發展銘記

自疫症爆發以來,潘烈文放過兩日假。一日是大年初一;另一日是「星期日…過去4個月其中一個weekend(周末)」,日期是?「…未有限聚令之前」。

潘烈文對放假的日期印象模糊,提到研發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測試的時序卻如數家珍:去年12月31日,武漢通報有不明肺炎;今年1月5日,得知病原體或是新的冠狀病毒;1月10日,有內地研究人員上載病毒的基因圖譜;6日後,潘烈文與團隊研發出病毒快速測試試劑;1月24日,世界衞生組織在網站公布港大的快速測試方法。

做貼地實驗 回應市民最切身訴求

潘烈文是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病毒分子診斷工作小組的專家之一,亦曾研發多個禽流感病毒的檢測方法,17年前沙士肆虐,他是首位破解病毒基因序列的人。

但他的實驗室並非只得艱澀難明的基因圖譜和細胞,今年4月他與團隊發表新研究,觀察病毒在不同表面的存活能力,結果反映病毒最長可在外科口罩外層存活7日,在紙巾表面只能存留3小時,團隊建議市民避免重用口罩,又教人如何清潔物品最有效。

研究獲實際應用 

研究結果在社交網站廣傳,街坊鄰里互相提點重用口罩的弊處,海外媒體亦有引述報道,潘烈文沒有太留意這些後續發展。他指出,做實驗源於有實際問題待解決,如某個地方有人確診,需知道病毒在該處殘留多少天、如何清潔最有效、隔幾多日才可重開,病毒在不同表面的感染力成為關鍵。他坦言此類研究「科學上唔係最深入嘅嘢」,但正正是市民大眾的切身訴求,就公共衞生學而言是最實際的應用。

潘烈文認為,有了沙士的經驗,新型肺炎的研究可加速進行,惟實驗室以外的大流行令人措手不及。(歐嘉樂攝)

與沙士相比 實驗室內仗易打 社會整體而言路難行

環顧世界,多國科學家與藥廠都爭相研發新冠肺炎疫苗,潘烈文對此侃侃而談,「自動波」分析科研與應用的差異,若有團隊成功研發疫苗,但價格高昂,「咁發展中國家啲朋友點呀?」若真有疫苗可廣泛應用,「點樣打針、個個都願意打到針?」

記者再問新型肺炎與沙士哪一仗較難打,他稱沙士時無想像過冠狀病毒可引致嚴重後果,研究由零開始,今次則很快已知病原體是冠狀病毒,技術及知識亦較以往成熟。話到中段,他一頓,強調上述只是實驗室內的情況:「離開咗又係另一個世界」。

新型肺炎在全球大流行,潘烈文稱病毒傳染力高,內地一度大規模封城,香港人亦需停工停學,長時間保持社交距離,雖然社會歷經沙士洗禮,但今次所受的各方面影響較沙士更大,整體而言更難應對。

潘烈文形容抗疫似馬拉松,在未有疫苗或藥物前,現行有效的防疫措施如洗手、戴口罩等習慣應維持。(歐嘉樂攝)

疫境下最開心是子女復課

與當年相比,潘烈文形容現時情況較好,每日返八放八,有時間入眠。半年來彌足珍貴的兩天假期,其中一日與女兒到郊區遊玩,「應承咗個女一定要去,跟住就無喇」。

受疫情影響,子女都停課在家學習,指導功課的任務由太太主力,潘烈文較少參與,「sin cos tan點計(三角函數),呢啲嘢已經離我好遠。」科學家爸爸難道不會被子女質疑?「媽媽質疑爸爸多啲」,潘烈文說畢大笑,「開心嘅係佢哋開始返學,哈哈!」

與其他家庭一樣,潘烈文樂見逐步回復正常,不過未有疫苗及藥物之前,這場抗疫馬拉松的終點不可望,亦未言可即,但潘以熟悉的語調形容「老朋友」:「傳染病就係咁,話嚟就嚟,每次威脅都唔同」,他相信有備而戰的港人,有能力共同克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