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政界倡發債 經濟學者:要趁早 團體:成本轉嫁社會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政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公布「明日大嶼」計劃,提出填海1,700公頃,工程造價初步估算為6,240億。行會成員湯家驊接受訪問時稱,可參考機場三跑工程,透過融資及發債券方式取得資金,繞過冗長立法會程序。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稱,若透過發債劵融資,等同將工程成本轉嫁社會,市民日後或需要就人工島上的公共設施支付高昂費用,加上計劃隱藏成本高,社會或難負擔。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稱,發債劵融資不會降低成本,不過明日大嶼為「投資項目」,國際間透過發債投資是常見,而政府倘有意推行計劃,應趁仍有一定財政儲備時發債劵,以免日後評級下調增加債息成本。

有建議指,可透過發債劵方式為明日大嶼計劃融資。(資料圖片)

本土研究社陳劍青指,若透過融資發展「明日大嶼」,代表需要將人工島上的基建發展、公營服務外判,隨時令市民需要支付昂貴費用,類同西隧等情況;他又指出,發債券等同借錢,政府始終需要動用財政儲備還錢,形容將會令人工島成為「孤島」之餘,亦將成本轉嫁市民。陳劍青以三跑工程為例,當時為融資需要向離境旅客收取機場建設費。

政府早前稱明日大嶼工程造價初步估算為6,240億,陳劍青指,若計及各種基建工程、建設智慧城市等費用,造價或超過6000億元,甚至超過政府現有財政儲備、即8000多億元,憂慮計劃中的隱藏成本大,財政上難負擔。

綠色和平指財力不足 憂港評級遭下調

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連佩怡稱,明日大嶼涉及開支大,若大幅借貸將代表政府財力不足,令評級機構或會下調對香港的評級,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她又指出,推行三跑工程時,本港經濟前景明朗,有別於現時本港財政能力不足,擔心若融資借貸將為經濟帶來更大衝擊。她稱,根據早前與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政府若推「明日大嶼」或會在11年內會耗盡財政儲備,促請政府撤回計劃。

陳劍青指,若透過發債劵等融資方式,或將成本轉嫁市民。(資料圖片)

莊太量:應趁早發債劵  盧偉國:不應妖魔化計劃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以發債方式推展計劃最後均需要還錢,不會因此降低成本。他指,由於明日大嶼造價高昂,估計難以有發展商願意與政府合作發展,「夾唔到幾千億。」不過,他指出明日大嶼能夠帶動就業,有振興經濟作用,應將其視作一項投資;而過往不少國家亦透過發債投資,「債務高唔一定唔好。」他指,政府應趁現時仍有一定財政儲備發債劵,以免當日後儲備下降,被評級機構下調對港評級時,或提高發債利息,導致成本進一步增加。

立法會議員盧偉國指,過往政府亦有透過填海造地解決土地問題,不應將計劃「妖魔化」,加上明日大嶼的工程將攤分多年完成,當中亦可透過賣地等方式取得回報。他指,現階段應先進行可行性研究,透過融資方式則屬下階段的討論。

↓明日大嶼計劃概況↓

機管局當年為造價逾1000億元的機場三跑工程融資,推出債券及向銀行借貸。當中部份工程費用來自旅客徵收的機場建設費及機管局的營運盈餘,其餘約690億元則發行3年期零售債券、機構債券,及向銀行借貸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