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數據揭限聚令放寛下 中秋有一地方 人流反彈多過爆疫初期

撰文:郭曉晴
出版:更新:

十一國慶日及中秋節長假期之後,本港疫情有反彈趨勢,政府宣布將延長4人限聚令等防疫規例延至下周四(10月15日)。本港社區傳播鏈一直未有中斷,疫情反覆,政府自9月11日起放寛限聚令,由2人放寛至4人。
《香港01》分析Google 「人流趨勢」數據,發現放寛後各場所的人流比七月時同樣實施4人限聚令期間要高,當中零售和康樂的人流回升最高,七月時比基準線少約35%,但九至十月時只少約18%。而數據顯示,公園人流一般疏落,惟在中秋假期間人流反彈,更比疫情初期還要高。

經歷了三波疫情,在第三波疫情的確診數字回落之際,最近的確診人數開始上升,專家更指出疫情有機會反彈,有爆發趨勢。下圖顯示了第三波疫情前後各場所的平均人流趨勢,九月放寛限聚令後各場所的平均人流比七月時要高。

相關新聞:

數據分析|十大輸港個案來源 僅半列高風險地區 由英輸入最多

疫情下外賣送餐需求激增 今年首8個月單車、電單車意外勁升四成

Google「COVID-19 社區人流趨勢報告」以1月至2月上旬的平均人流數字定為基準線,再將不同日子的人流數字與基準線比較,以顯示與疫情初期相比的人流變化。(詳細數據收集方法可看文末)

自9月中旬放寛限聚令後,明顯見到無論零售和康樂、雜貨店和藥房、公園、車站,以及工作地點的人流均比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高,當中雜貨店和藥房的人流在國慶日及中秋節(10月1日)更比基準水平高逾30%。受疫情影響,不少人未有外出聚餐過節,改為在家煮食或購買即食食品回家。由於Google分類「雜貨店和藥房」中亦包括街巿、超級巿場、農墟等地方,相信部分人流是源於到訪這些地方的人。

至於零售和康樂,雖然相比基準線,即疫情初期(1至2月)的人流要少,但也可見放寛限聚令後,零售和康樂的人流少約18%,實際人流相較七月期間少逾30%的人流要多。

值得注意的是,於國慶日及中秋節(10月1日)以及中秋節翌日(10月2日)的公園人流分別比基準線高9%及8%。回看過往的公眾假期,7月1日的人流亦比基準線高4%。但今次為首次連續兩天的人流高於疫情初期,相信放寛限聚令加上確診數字回落令更多巿民於長假期外出。

+7

放寛後人流回升 數據顯示五、六月人流上升後爆發第三波

回顧第三波疫情前後,4至6月時本港疫情漸趨穏定,政府曾於6月中旬一度放寛限聚人數至50人,惟其後於7月初時爆發第三波疫情,政府開始收緊防疫措施,更由7月15日起將限聚令由8人改為4人。這段期間,人流的下降最多,除了住宅區及雜貨店和藥房外,其他場所的人流平均比基準水平少約30%,至於9月至10月期間,相關人流則少約20%。

除了與限聚令限制之外,每日確診數字都會影響巿民外出的意欲。綜合各場所的平均人流(不計住宅區),第三波疫情高峰期間的整體人流趨勢的下降最多。隨著每日確診數字於8月下旬回落至30宗以下,與第二波疫情後期一樣,現時各場所的人流開始回升,由9月下旬起,平均人流趨勢回升至比正常水平少10%或以下,與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人流相若。

雖然現時限聚令放寛,但本港持續有無源頭個案,一直未有中斷社區傳播鏈,人群聚集有機會令疫情反彈。

Google「人流趨勢」數據收集方法:

Google「人流趨勢」數據為Google用戶於帳戶中開啟「位置記錄」時所收集的數據,經彙整和匿名化處理後,得出整體人流趨勢,以分析2月至今每日的人流和逗留時間變化。每日變化會與基線值(可理解為不受疫情影響的正常水平﹚比較,而基線值則為2020年1月3日至2月6日期間相應日子的人流中位數,簡單來說,9月9日(星期三)的變化將與星期三(基準日)的中位數(基線)比較。

1月23日為香港出現首宗確診個案日,故此,社區人流趨勢報告可檢視各時期與疫情初期的比較。要留意的是,以上數據只計算於Google帳戶開啟「位置記錄」的使用者行蹤,加上如該資料不符合最低私隱要求,如人數太少而有機會辨認出有關人士,該資料則不會顯示於報告,故數據未能完全代表大眾的實際情況,但也可作參考。

▼10月2日起重開處所及放寬措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