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小學家長、教職員有抑鬱傾向比率大增 專家提4招應對壓力

撰文:黃穎津
出版:更新: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於今年7月至10月對小學家長及教職員進行一項精神健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約兩成的父母和學校工作人員表現出至少一項中度至重度抑鬱、焦慮及創傷後遺症症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新冠疫情有關。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有4項建議予家長及教職員以自我調節,包括充足的防感染措施、良好生活規律、情緒支援,以及減輕孩子學習壓力。

陳國齡有4項建議予家長及教職員以自我調節,包括充足的防感染措施、良好生活規律、情緒支援,以及減輕孩子學習壓力。 (黃穎津攝)

兩成受訪家長和教職員 有中度至重度症狀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於今年7月至10月對小學家長及教職員進行一項精神健康問卷調查,是次研究共有581位家長及149位教職員參與。受訪者的抑鬱、焦慮及創創後遺症狀分別使用「健康狀況問卷-9(PHQ-9)」、「焦慮測試(GAD-7)」及「事件影響測量表(IES-R)」來量度。有文獻顯示,如果在這些量度中出現中度至嚴重症狀,則很有可能會患上抑鬱症、焦慮症或創傷後遺症。

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22.9%和21.5%受訪家長和學校工作人員表現出中度至重度症狀,即在5個小學家長或教職員中各有大約1名家長或教職員有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問題,並需要支援跟進,相比2017年可能抑鬱症6.5%加權病率,今年分別有13%、14%和14%家長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症狀;有11%、15%和14%的學校工作人員有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焦慮和創傷後壓力症症狀,可見今年本地精神病患數據有明顯增長。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於今年7月至10月對小學家長及教職員進行一項精神健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約兩成的父母和學校工作人員表現出至少一項中度至重度抑鬱、焦慮及創傷後遺症症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新冠疫情有關。 (黃穎津攝)

新冠疫情下壓力大增 專家提出4招自我調節

研究亦發現新冠疫情在很大程上導致家長及教職員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有25%受訪者稱因疫情而工作壓力增加,24%受訪者因疫情而與家人的爭執增加,22%受訪者因疫情而工作量/難度增加。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有4項建議予家長及教職員以自我調節。第一,家長及教職員要進行充足的防感染措施,如切勿在未清潔雙手前觸碰眼睛、在陌生人面前脫下口罩等。第二,要有良好生活規律,適當分配工作及娛樂時間。第三,家長應提供適切情緒支援予小朋友。第四,家長不應過度逼迫孩子的學習進度,應先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以及減輕孩子學習壓力。

另外,由伍絜宜慈善基金及利希慎基金資助的「家校齊家教」計劃於今年9月正式開展,協助家長認識兒童情緒及社交發展階段,建立正面及可依靠的家庭關係及環境,適切跟進家長需要,舒緩家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