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籲學生接納自己、擁抱港人身份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吳大琪在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的院長任期,將於本年底屆滿。他接受《香港01》訪問,回憶六年多來的工作,他協助本地資優教育追上國際潮流,平衡學生情緒及學術需要形容重整學苑架構及內容,建樹良多,但談及離任他並無不捨。
踏入知命之年即將退下院長一職的他並未言休,「我習慣見壞就上,見好就收」,他透露除將繼續在科技大學任教,亦會致力推動將人性化、情意教育融入香港的教育體制之中,而年少時的經歷及數年來與資優生的相處經驗,他深信情緒影響狀態及表現,呼籲資優生接納自己的個性特質,擁抱身為香港人的優勢。
他指,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夾擊,港人可算是中國推動「新常態」下的最大感受者,可重拾擔當中西交流橋樑的獨特優勢:「兩邊文化香港人都會接觸到,所以在東西文化交流上仍有優勢,是世界上最少其他族群擁有的......即使港人離港,最大價值仍然與香港有關。」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的任期將於2020年底屆滿,他透露,學苑已覓到下任人選,形容在為學苑規劃了新架構及方向後離開並無不捨。(歐嘉樂攝)

在2007年成立的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是受資助的非政府機構,為卓越才華的學生提供有系統、富連貫性及具挑戰性的校外培訓課程。

曾以為自己是「異類」 資優生上看到自己年輕的影子

在2014年加入學苑擔任院長的吳大琪說,千禧年代協助推動科學、數學奧林匹克,從而發現個別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較弱的資優生,數年後會出現行為偏差,甚至自殘,令他回想自己年輕時數理成績雖好,卻不善交際,投身職場更感困難,至翻看文獻才知自己非「異類」。

同時他亦留意到本港在千禧年代,仍沿用上世紀的資優教育策略,集中資源培訓資優生學術成就,卻甚少關心資優生的情緒或人際關係,他於是加入學苑,希望香港資優生發展得更全面。

長大後發現,兒時面對的,原來是典型資優生面對的困難,發展不平衡。所以不是想有什麼大變革,而是希望跟上國際,學術及情緒雙線行。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
吳大琪認為,情緒會影響人的狀態及表現,未來除了繼續在科技大學任教,亦會致力推動將人性化、情意教育融入香港的教育體制之中。(歐嘉樂攝)

汲取自身經驗面對資優生 心理支援比傳遞知識更重要

參考自身經驗,吳大琪認為轉變心態至為重要,自言不擅處理感性問題,他得到太太「補位」,協助在學苑推行情意教育,教資優生接納及保留個性,並建立資優生家長圈,讓父母不孤單:「心理支援比傳遞知識更重要,自在一點,會更易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

時至今日,情意教育開始得到香港中小學界重視,學苑的課程及活動亦較全面,在2017年9月起成為受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吳大琪選擇再轉跑道,返回科大任教,原因是?「我習慣見壞就上、見好就收,做感興趣的事不應猶豫,除了物理,我對STEM及大專界推動情意教育有興趣。」

吳大琪自言不擅處理學生的情緒,幸得太太「補位」,協助在學苑推行情意教育,教資優生接納及保留個性,並建立資優生家長圈,讓父母不孤單:「心理支援比傳遞知識更重要,自在一點,會更易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歐嘉樂攝)

STEM是國際趨勢,他打算將人性化、文化獨特性涉入STEM教育,培訓學生以科學方式思考,「不需要教學生複雜或深入知識,或者只相信書本,而是懂基本實驗技巧、習慣有實驗精神。」

吳大琪的太太,有意在進修後留港從事師訓工作,教老師識別學生情緒需要,吳則希望以人工智能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為他們提供個人化輔導。他解釋,一個人的情意狀態及感覺,很影響一個人如何學習或做決定,「如果當天情緒不好,難以投入學習,如非常生氣時,下的決定會差很多。」

踏入知命之年,吳大琪未言休,未來除了繼續在科技大學任教,未來會繼續推動將人性化、情意教育融入香港的教育體制之中。(歐嘉樂攝)

港人擁有世界上最少其他族群擁有的優勢

過去一年本港先後經歷反修例風波及疫情,適應「新常態」至關重要。吳大琪認為,港人可把握機會擔起連繫角色:「香港是中國試點,正嘗試新常態,不論變化好壞,但香港人的感受會是最大,未來可以成為中外溝通橋樑......即使港人離港,最大價值仍然與香港有關。」

他解釋,過去十多年,內地改革開放,不少內地年輕人赴外國交流,一度弱化港人作為溝通橋樑的優勢,但疫情動搖全球的經濟政治及商業常態,中國正重建新一輪國際關係,惟內地人的核心價值有別海外,處於中西文化混合的港人,擁有「世界上最少其他族群擁有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