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推生涯自評基準 教育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無得規劃應彈性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政府於2014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全面在中學階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然而社會上不時有聲音質疑其效用,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劉鳴煒更曾稱:「生涯係無得規劃,透過測試鋪廿年路唔make sense。」
教育局前首席助理秘書長、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葉蔭榮接受訪問時直言,本港學校可透過引入與世界各國同一標準的「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推動全校參與,提升至另一層次。他明言,某程度上同意「生涯無得規劃」,尤其當中「規劃」的字眼不準確,學生的「發展」才是重點,課程同時應具備彈性,而非「鐵板一塊」。
王肇枝中學今年起在高中學科融入基準,在不同課堂內均會滲入生涯規劃元素的活動,同時減少舉辦大型講座,改以小組形式輔導,按學生興趣舉辦職業導向的相關活動。

王肇枝中學在不同課堂內均會滲入生涯規劃元素的活動,按學生興趣舉辦職業導向的相關活動。(學校提供)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首階段共有144間公營中學參加,近期開展的第二階段計劃參考英國的Gatsby Benchmarks,基於該藍本引入基準至本港學界,主辦單位第一步希望先聚焦當中51間學校。上述自評基準的總體框架是希望推動全校參與,將生涯發展連繫課程,十項基準包括:

1. 穩定和清晰的生涯發展政策
2. 專業能力和領導
3. 從多元出路資訊中學習
4. 重視每位學生的個人需要
5. 學生參與和共同創建
6. 制訂生涯發展路線圖的個人輔導
7. 與學校課程聯繫的生涯發展
8. 與工作世界作有意義的接觸
9. 與高等及延續教育院校作有意義的接觸
10. 家長參與和支援

「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引入「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至本港學界。
王肇枝中學2020年起在高中學科融入香港生涯發展自評基準,在不同課堂內均會滲入生涯規劃元素的活動,同時減少舉辦大型講座。(學校提供)

生涯課程融入高中學科 每半年檢視

位於大埔的王肇枝中學是其中一間參與學校,近年已開始推動全校參與,將生涯課程融入高中學科,第一步先從教師專業發展著手,例如提供生涯課程培訓,並提醒教師可發掘在學科內可舉行各種類型的生涯活動,校方每半年檢視不同學科對學生升學的幫助程度。

該校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黃玉英說,參與計劃後更著重體驗式學習,減少舉辦大型講座,以班別小組形式,按學生興趣分組舉辦職業導向相關活動。她認為,學生喜歡走出課室,尤其是短期的工作體驗,學生會比在班房內上課更加投入,例如過往曾辦政府部門工作體驗,企會財科、經濟科學生每年組織參與年宵攤位活動等。

生涯發展輔導由中三開始

該校近年將生涯發展小組輔導提早至中三開始,黃老師解釋,原因在於中三的高中選科影響深遠,例如若學生對物理治療有興趣,則須在高中選修物理科才符合普遍相關大學課程的收生基本要求。校方會在中三時舉辦兩次類似輔導,了解學生的興趣並提供資訊,讓他們思考選科路向。

(左起)升學及就業輔導組主任黃玉英、計劃總監葉蔭榮及校長鄭思宏。(鄺曉斌攝)

校長鄭思宏認為,預早介入生涯發展元素對學生發展有利,學校的角色實際上是提供資訊,從而令他們的路向更清晰,而非只停留於「考好個試先」的想法。他認為,自評基準可提供科學數據,而作為校長的角色,主要負責提供良好的教學規劃,生涯發展的要點實際上是讓學生知道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自評機制與世界各國採用同一制度

身兼計劃總監的葉蔭榮認為,自評機制可將生涯規劃課程提升至另一層次,由於與世界各國採用同一制度,若獲本港學校廣泛採用同一標準,便能與國際接軌,相關自評機制能更深入讓學校參考,調節各項課程活動的形式與細節。他認為,普遍香港人的適應力很強,部分學生仍要需要透過學校輔助,過往生涯規劃課程依賴升學及就業輔導組「單打獨鬥」,但實際上要如自評基準的目標一樣,透過全校學科一起肩負責任,才能達致更佳效果。

葉蔭榮認同在新高中學制下,中三的選科階段尤其重要,建議中學應由中二開始推行生涯教育。

被問及是否同意「生涯係無得規劃」的說法,葉蔭榮直言同意「無得規劃」,但他認為只是字眼上不正確。(鄺曉斌攝)

被問及是否同意「生涯係無得規劃」的說法,葉蔭榮直言同意「無得規劃」,但他認為只是字眼上不正確:「重點其實係生涯發展,課程應具備彈性而非鐵板一塊。」他認為,在社會變化越大的時期,學校越需要推行相關工作,讓學生與社會現實拉近,「每個學生都一定要有生涯教育,香港教育制度重視學術傳遞、理性主義,德育教育應該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