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廈激增 醫護核對病人住址疲於奔命 IT研發新系統助查

撰文:朱海棋
出版:更新:

居住疫廈的居民可經環境甚至垂直傳播感染,醫護人員會提高警覺,防止疫廈隱形患者引致院內傳播。去年7月開始,第三波疫情大爆發,社區火頭處處,疫廈數目與日俱增,公院醫護要「土炮」地用人手核對求診者住址,為減輕前線工作量,伊利沙伯醫院資訊科技部兩日內研發電子系統,將資料電子化,醫護只需輸入入院病人身份證號碼便得悉是否來自疫廈,系統已在同一聯網8間醫院使用,並推展至另外4個聯網。
不過去年底開始強制檢測的大廈名單,因技術問題,醫院仍然要人手輸入資料,未能電子化。

伊利沙伯醫院率先研發疫廈系統,供前線醫護識別病人感染風險。左起: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部院務經理王智勇、資訊科技部系統經理鄭宏及伊利沙伯醫院外科註冊護士虞敏婷。(朱海棋攝)

醫院管理局以防止院內爆發新冠肺炎為目標,伊利沙伯醫院外科註冊護士虞敏婷指,照顧較高感染風險的病人時,醫護會評估使用保護裝備的規格,「病人分配嘅床位,減少佢哋同其他病人嘅接觸,濃縮護理程序一次過做晒」,第三波疫情特別是慈雲山及九龍東疫廈多不勝數,醫護人員都要翻查衞生防護中心的疫廈資料,核對急症室入院病人住址,花費大量時間。

新系統供醫護及早判斷個案風險再分流

伊利沙伯醫院隸屬的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部得悉情況後,兩日內緊急研發疫廈名單系統,入院病人登記地址後,醫護人員只需要輸入其身份證號碼,便即時得悉病人是否來自疫廈,供醫護及早判斷個案風險再作適當分流。虞敏婷指現時有四至五成的求診者都來自疫廈,數量繁多,系統大大減輕醫護人員負擔,又可以令同事得悉病人的風險,雖然現時未有靠系統發現病人為確診者的成功例子,但已令前線人員工作時更安心。

醫護輸入病人身分證號碼後,便得悉患者住址,系統會將住址分類,若病人住廈有人確診,會顯示「疑似地址」,若患者大廈同屋苑或者同街道有人確診,就會顯示「近似地址」,強制檢測場所亦以相同原則劃分。(伊利沙伯醫院提供)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部院務經理王智勇解釋,兩日內就成功研發系統,源於政府的資料一線通網站的輸出格式為「JSON檔案」,公眾下載後可直接將數據轉換成電子檔,無須人手逐次輸入疫廈地址,系統每日凌晨3時及早上8時都會自動更新,同聯網的廣華醫院等8間醫院,其他聯網的東區、瑪嘉烈、瑪麗及屯門醫院的婦產科都有使用該系統。

強制檢測大廈名單檔案格式成阻礙

政府去年12月底推出強制檢測大廈策略,王智勇及同事希望將有關名單加入系統,但發現只可以人手輸入資料而無法自動更新,因為強制檢測大廈的名單,並非從資料一線通網站取得,而是來自發展局管理的疫情互動地圖,該網輸出的格式並非「JSON檔案」。

鄭宏承認若政府晚上突然更新強制檢測大廈名單,系統要等待團隊翌日早上人手輸入才有資料,出現10多小時的「時差」。(朱海棋攝)

資訊科技部系統經理鄭宏補充,「強制檢測場所(名單)最困難就係無自動Data(數據),我哋花得比較多時間係搵自動Data都搵唔到,但係我哋都唔等喇,變咗用人手入住先囉」,承認若政府晚上突然更新,系統要等待團隊翌日早上人手輸入,出現10多小時的「時差」。

發展局回覆,去年10月已將互動地圖儀表板上部份地理空間數據,包括疑似或確診個案的逗留/居住過的大廈位置及檢疫中心位置,轉換成 GeoJSON 、GML等開放和機讀格式,於「香港地理數據站」發放,將會逐步開放更多有關數據,供公眾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