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醫院上月爆疫 醫管局經基因排序後發現3名患者感染源頭不同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自第四波疫情爆發後,本港多間醫院曾一度爆發院內感染,如聯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等。然而,並非所有個案均屬院內傳播,病毒源頭或可能分別來自不同渠道。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指出,上月中北區醫院曾爆發疫情,表面上患者、確診醫生及護士有相連的關係,但經基因分析後發現,3人的病毒基因排序不同,認為他們並非互相感染,源頭或來自社區。

賴偉文指,當醫院爆發疫情,需要多個感染控制的程序,以確定患者的感染源頭及其密切接觸者,包括進行個案調查、風險評估、跟進追蹤、病毒檢測等。他以上月爆疫的北區醫院為例,雖然表面上為相關個案,但經基因分析後發現感染源頭不同。

賴偉文指,醫生與護士分別有3個改變的基因,認為二人並非有關連的個案。(李澤彤攝)

賴續指,當時一名於深切治療部工作的醫生,曾於1月5日為患者插喉,後來於1月15日感到不適,並於同日確診。同時,另一名與醫生不相識的護士亦於1月19日確診,後來經追蹤調查發現,護士曾運送同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療部接受搶救。

因此,當時醫院感染控制小組認為,該患者或為二人的共通點,推斷因患者的病毒量高,CT值低於20,即使醫護人員戴上適合的保護裝備,仍然受到感染。

醫管局由上個月起展開特定員工自願檢測的計劃,首輪參與率達九成。(李澤彤攝)

惟後來理工大學為該感染群組進行基因分析及排序,發現醫生、護士及患者3人的病毒有多組基因均顯示不同。例如,醫生的「orf1b」病毒基因比患者多出「14064 T>C」;而護士的「S」病毒基因多出「22419 C>T」。

賴指出,相比患者的基因排序,醫生與護士分別有3個不同的基因,認為二人並非有關連的個案。他解釋,「一般嚟講病毒一個月內唔會多過兩次基因突變」,因此不排除並非院內感染,有可能來自不同的感染源頭,例如社區或其他途徑等。「基因排序好有用,令到我哋知道防護裝備係有效。」

▼1月22日,油麻地「廟街疫區」持續爆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