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歷史建築九龍副水塘旁斜坡 獲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7日)發表網誌,指土力工程處舉辦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其中二級歷史建築九龍副水塘水壩旁的斜坡,獲得「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別冠軍;至於獲得「天然山坡」組別冠軍的項目,則位於西大嶼山上羗山的天然山坡。

工程位於九龍副水塘水壩旁。發展局指,水壩具90年歷史,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物,故施工時必須減低對其造成的影響。(發展局圖片)

黃偉綸指,可持續斜坡美化大獎可分「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別,以及「天然山坡」組別。獲得「人造斜坡及擋土牆」組別冠軍的獲獎項目,是位於九龍副水塘水壩旁斜坡,水壩具90年歷史,屬於二級歷史建築物。

網誌中提到,該斜坡使用了「梯台式種植牆」來鞏固,可減低施工對水壩造成影響,而種植牆及旁邊位置均以磚來鋪設,讓斜坡外觀與水壩外貌融為一體。顧問公司代表、項目經理李子良指,除了在斜坡底部安裝泥釘,他們也在中間至頂部,採用探井挖掘及灌注混凝土的方法,以建造一層層的種植牆,提供空間栽種植物。

圖為九龍副水塘水壩旁斜坡工程前後的變化,左為工程前,右為工程後。(發展局圖片)
發展局指,西大嶼山上羗山的天然山坡發生過多次山泥傾瀉,進行過緊急的鞏固工程,以致留下約 4 500平方米的噴漿面疤痕,工程團隊先要移除斜坡上的噴漿面。(發展局圖片)

至於獲得「天然山坡」組別冠軍的項目,則位於西大嶼山上羗山的天然山坡。顧問公司代表、高級工程地質師陳凱棋表示,項目利用「土壤生物工程」來設計及改善天然斜坡。由於該山坡發生過多次山泥傾瀉,並進行過緊急的鞏固工程,故留下約 4,500平方米的噴漿面疤痕。工程團隊先要移除斜坡上的噴漿面,然後按斜坡的地質環境,採用不同的方法來緩減山泥傾瀉的風險。她又指,在斜坡較斜的位置設置了「框式植被牆」,以減低地面侵蝕的情況。

另外,工程項目亦把現場被移除的噴漿混凝土,用作碎石排水道,避免產生拆建物料。

工程團隊成功把斜坡工程融入大自然,令原本斜坡變回綠油油的天然山坡。(發展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