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斥發展局局長兼任古物事務監督如精神分裂 促改革保育政策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深水埗主教山古羅馬式建築的蓄水池曝光,引起大眾關注,水務署工程亦即時煞停,民間對蓄水池的保育工作持不同意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下稱CACHe)今日(10日)舉行網上論壇,討論香港的文物保育政策。
當中,CACHe創會主席黎廣德認為,事件反映香港的保育制度多年來不進則退,形容為「每下愈況」。加上,至2007年開始,古物事務監督一職使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改為發展局局長兼任是猶如「精神分裂」的做法,導致保育工作未受重視,促請應全面改革文物保育政策。「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則認為,古蹟辦工作不公透明,應公開更多資訊,如評定歷史建築的評級準則等,以增加市民的參與度。

黎廣德在網上論壇提出,早於2007年已發生與現時主教山蓄水池同類型事件。當年的景賢里被拆卸,中間有不少機會能進行保育工作,例如04年長春社已向政府提出保育景賢里,惟當時遭到政府無視。他指出,在拆卸工作進行後,因有保育人士到大宅外抗議,政府才轉向要求保留的做法,他認為主教山蓄水池和13年前的景賢里事件一樣,認為香港的文物保育制度多年來未有改善,反而「每下愈況」。

此外,黎廣德亦提到,在2007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將古物事務監督一職,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改由發展局局長兼任,認為安排並不合適。他解釋,發展局局長本是處理有關發展的事宜,往往與保育工作有衝突,猶如「精神分裂」。他更認為,保育工作因此不被重視。

CACHe創會主席黎廣德(右)提出,發展局局長本是處理有關發展的事宜,往往保育工作有衝突,猶如「精神分裂」。他更認為,保育工作因此不被重視。(直播截圖)

促古諮會加設獨立秘書處作研究和調查機構

黎廣德指,現時古諮會除了古蹟辦外,並無任何輔助部門,「唯一只能靠古蹟辦,如古蹟辦唔做嘢,民間畀了好多資料,佢都可以當冇到,古諮會就會睇唔到。」故他建議古諮會能加設獨立的秘書處作研究和調查機構,當中亦應加入問責制,需要向民間交代,以增加透明度。他認為現時是推行文物保育制度的良好時機,若不想香港有更多古物被破壞,政府有逼切性作出改革。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則認為,在主教山蓄水池的事件中,官方所提供的資料不足,故難以得知及掌握在什麼環節下出錯。在現行機制下,不同部門在舊建築下會先諮詢古蹟辦,惟是次事件中,水務署有否給予圖則、古蹟辦有否事前到場研究及視察也不太清楚。加上,古蹟辦對古蹟應有更強的敏感度,但在這次事件上卻完全看不到。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右)則認為,在主教山蓄水池的事件中,官方所提供的資料不足,故難以得知和掌握在什麼環節下出錯。(直播截圖)

他重提早前的皇都戲院保育事件,亦能反映到古諮會的評核工作不透明,當時民間對於古諮會評級皇都戲院存在爭議,惟當時的專家小組未有公開資料,在不停追問下也僅得知部分重要基礎,故他認為古諮會工作應公開更多資訊,如評定歷史建築的評級準則等,以增加市民的參與度。

市民保育意識上升

陳智遠指出,市民對於保育的意識比起2007年保育皇后碼頭時來得高,亦由一種社會運動形式,爭取轉變為更多的公民參與。民間在得知主教山蓄水池後,就開始共同研究相關資料,並發放到社交媒體上,令更多人關注事件。當中亦不少專家自發參與,其資料極具參考價值,故他建議政府不應只依賴古蹟辦現存資料,應多重視由民間提出的建議,例如不同的保育方案。

陳智遠指出,市民對於保育的意識比起2007年保育皇后碼頭時來得高,亦由一種社會運動型式爭取轉變為更多的公民參與。(資料圖片)

主教山蓄水池當年因缺水而建

曾研究不少香港歷史、CACHe理事馬冠堯在網上論壇發現主教山蓄水池的歷史揭秘。他指出,主教山蓄水池當年興建的原因,是九龍在1898年至1903年缺水,在1901和1902年期更進行制水,每天只能用水1至3小時。水價一度飆升(每一桶為一毫,當時車夫每月收入僅8元左右),為解決人口上升和長期缺水問題,港英政府便開始九龍供水計劃,當中包括一個主壩及配水庫(後者即現時的主教山蓄水池)。

曾研究不少香港歷史、CACHe理事馬冠堯(右)在翻查資料後,指出主教山蓄水池因當時缺水而建,其主要材料為磚石和英泥。(直播截圖)

加上,當年在興建配水庫時,因石礦供應被壟斷,政府因而曾考慮以鋼或磚石去興建,惟因鋼的造價太高,終以磚石和英泥興建,而主要材料(紅磚/英泥)則來至英國、廣州及青州英泥廠。最後,配水庫在1904年8月10日正式完工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