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屋住戶「疫市」收入、儲蓄仍增長 租約期滿有能力租私樓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團體「要有光」在2016年推出了全港首項活化閒置宿舍光屋項目,「要有光」表示,透過執行「個人發展目標」,例如提升就業能力及儲蓄水平等,可拉遠光屋住戶與貧窮線之間的距離。不少光屋住戶去年在疫情衝擊之下,入住前後的平均收入及儲蓄仍有增長,有住戶儲蓄目標達「六位數」,甚至租約期滿後有能力租住私樓。
「要有光」行政總裁余偉業指,若可以多支援短貧戶、釋放他們的人力資源潛力,其實可以紓緩公共福利開支,減少他們申請福利的機會。「要有光」表示,光屋的44個單位,現時已幫助了87個短貧戶,累計有近300人受惠,計劃未來3年擴大服務範圍,由現時每年服務約150個家庭,增加至300個。

「要有光」在2016年推出光屋項目,以低於市價的可負擔租金租予有住屋困難的基層家庭,租期最多三年。(鄭子峰攝)

「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指,根據去年光屋數據,光屋夫婦平均家庭人數為3.5人,入住前平均收入約16,000元。他形容,該批人士在貧窮線與公屋入息上限徘徊,夫婦平均年齡只得36歲,工作經驗超過15年,有約四分一人更擁有專上學歷,有部份人更擁有大學學位。

光屋夫婦有潛力 僅處於短期貧窮

余偉業分析指,光屋夫婦相對年輕、有較高學歷和工作經驗,其實「很有潛力」。他們心態上不想依賴社會福利,反而想靠自己能力向上流動,故有約9成住戶其實並無領取綜援,與社會一般對基層的刻板印象不一樣,他們大多沒有想到會「突然貧窮」,只因家庭及經濟結構驟變而「暫時貧窮」,例如夫婦生兒育女後要遷出原生家庭、疫情影響收入等。

位於深井的光屋,前身屬工廠員工宿舍的閒置政府物業,共提供了約40個單位,光屋戶以核心家庭為主。(鄭子峰攝)

租約要求執行個人發展目標

現時入住光屋,租金每年會按情況個別處理,住戶除了要準時交租外,租約亦要求住戶執行「個人發展計劃」。余偉業表示,他們會協助住戶制定儲蓄或就業目標,例如鼓勵尋求進修、兼職、轉工機會等,並由「短貧戶教練」檢視進度,降低他們跌回貧窮線的風險。而光屋亦會舉辦兒童活動,協助發展子女的自理能力,加上鄰里關係甚好,有四成婦女放心外出工作,可推動家庭向上流動。

余偉業表示,即使面對疫情衝擊,光屋住戶的家庭,丈夫就業率達91%,有住戶本來從事地盤工作,但受疫情影響無工開,幸好早前已進修和考牌,故能馬上轉行做保安。

「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指,若可以多支援短貧戶、釋放他們的人力資源潛力,其實可以紓緩公共福利開支,減少他們申請福利的機會。(鄭子峰攝)

收入及儲蓄增長 有人儲到約20萬元

「要有光」指,即使在疫情下,住戶在去年仍能保持與貧窮線之間的距離。主要因住戶中的丈夫工作轉型及太太重新就業,約五成住戶入住前後的工作收入,平均增幅每月達3,800元;亦有約六成住戶能保持儲蓄增長,入住前後平均增幅為32,000元,主要因收入增加及成功控制家庭開支。

余偉業指,聽到不少住戶達到「六位數」的儲蓄目標,並視買居屋為目標,曾見過有人入住3年,已可儲到約20萬元。

光屋過去舉辦了不少活動。(鄭子峰攝)

可保持100%流轉 不再負債

張太一家在2018年入住光屋。她說,以前與丈夫的母親一起居住,惟地方淺窄,直至生育兒女後,經社工轉介入屋光屋。張太指,入住光屋前負債約十多萬元,收入幾乎「月月清」,但入住三年後已還清大部份款項,甚至能儲蓄六至七萬元,而每月收入亦較以前多一倍。現時租約滿後,已能租住私樓。

光屋租期最多三年。余偉業表示,光屋短貧戶平均兩年已能遷出,兩年流轉率達100%。七成住戶雖然仍未可「上樓」,但已有能力搬走,亦有人可靠租樓解決住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