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考察|有中學涉稱缺席生DSE將肥佬 老師憂施壓 教局拒評
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交流團安排近日引起關注,有社交平台揭發,有中學在通告列明,如學生缺席交流團,其文憑試(DSE)成績將「不達標」,甚或不達學校畢業要求。不過,根據教育局及考評局課程及評核指引,內地考察並不涉及公開評核。《香港01》向涉事兩間學校、教育局及考評局查詢,是否仍沿用指引、有關做法是否不理想,未獲回覆。
有公民科老師表示,未聽聞過當局有新安排,認為學校不應強迫學生參與考察,若與公開試成績掛鈎,更會增加學生壓力,造成反效果。他指,即使學生最終無法參與交流團,相信仍有許多到內地認識國情的機會,稱不應「用數字框住學生」,亦非教育局設立課程的初心。
高中生每年須至少到內地考察一次 缺席須上報教育局
2021/22學年起,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通識科,課程要求學生高中時至少參與內地考察一次,並須做專題研習。根據教育局公民科的課程指引,內地考察不涉及公開評核。
根據當局本學年發出的內地考察安排,學校須制訂校本要求和評分準則,自行評核學生在專題研習當中的表現,並透過學生學習概覽、學校成績表等方式予以反映。
如學生有充分理由未能出席,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曾表示,校方須向校董會及教育局呈報個案,又強調鼓勵學生參與考察,但不會懲罰缺席學生。
網上社交平台《教育刺針》揭發,有兩間中學的公民科內地考察團通告,列明如學生缺席交流團,其文憑試(DSE)、校內的公民科成績,將受影響或「不達標」,甚至不達畢業要求,外界關注該校做法有違教育局指引。《香港01》向涉事兩間學校、教育局及考評局查詢,是否仍沿用指引、有關做法是否不理想,兩校和局方均無回覆。
公民科老師丁江浩:不應用數字框住學生
培僑中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老師丁江浩表示,未聽聞過內地考察與公開試成績掛鈎的規定,其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參與,而學生反應都積極踴躍。他指去年有個位數學生缺席,原因包括生病、撞考試時間、證件問題等,但均有參與其後補辦的考察,並以不影響學習及考試為前提。
對於有學校在通告稱缺席者的DSE成績會不達標,丁認為若考察與公開試成績掛鈎,會增加學生壓力,造成反效果。他認為不應該強迫學生參與,又指其校雖有在成績表上以分數及評語反映學生表現,期望學生全情投入和專心,但沒有令學生太大壓力。
他續道,在課程編排上,一般是中五生到內地考察,因是合適時間、切合課程需要,但同時指出當局和不同機構已提供很多機會和資源,讓中學生到內地交流,「讀過三年,一定有機會」。他認為,不應視中五交流團為唯一一次了解國情的學習經驗,「係咪一定要中五?」他指不應「用數字框住學生」,相信這並非教育局設立課程的初心。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7日)表示,推出時已一再強調學習與評估是相輔相成,不考試非等於不學習,鼓勵及要求所有同學參與,學校亦要安排。她指,為了認真落實課程,如學生不能參加,須向學校解釋、請假或重新安排,校方亦應向校董會及教育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