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因組計劃|生命故事(三):多囊性腎病患者 迎生命硬仗
以等待的勇氣 迎戰生命硬仗
人類基因組蘊藏重要的遺傳訊息,近年基因組醫學發展迅速,醫生和科研人員透過「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將人體內超過30億個DNA代碼(即整套「基因組」)進行排序,通過分析海量的數據了解疾病與基因的關係,藉此為病人準確診斷病因、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並助其家族成員提前了解自身健康風險,及早採取預防措施。
香港基因組中心在醫務衞生局支持下,開展本港首個大型全基因組測序計劃——「香港基因組計劃」(基因組計劃),與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及大學醫學院攜手合作,將基因組醫學融入臨床實踐,計劃至今已招募超過40,000名合資格的病人及其家屬自願參與,為不少病人找到病因,改寫生命篇章,當中包括正在等待器官捐贈的末期腎病患者慧玲(化名)。
慧玲患有遺傳性多囊性腎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病情不斷惡化,需要等待器官捐贈。她透過基因組計劃及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在醫護團隊努力下找到針對病因並可延緩病情的藥物,為她爭取更多時間等待合適的器官捐贈者。同時,計劃團隊亦建議慧玲的家人進行檢查,既有助早發現、早預防相關病患,亦期望找到沒有致病基因的親人,提高近親捐贈器官的機會,為她帶來希望。
36歲的慧玲,因經常感到上腹疼痛而接受檢查,被診斷出遺傳性的「多囊性腎病」。對於慧玲來說,這個病並不陌生,因為她家族中已有多位親人同患此病,不幸去世。當她得知自己亦難逃命運的安排,雖感到無奈,仍勇敢面對。
慧玲的病情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先是腎臟開始出現囊腫,其後囊腫日益增多並開始侵蝕腎臟組織,令她的腎功能逐漸下降。這些囊腫更使她的腹部脹大,而腫大的腎臟更擠壓其他器官,導致她坐立、進食,甚至呼吸都出現困難。及至54歲,她的病情已惡化至腎衰竭,需依賴洗腎維生,器官移植成為她重生的唯一希望。
個人化治療 延緩病情惡化
尋找合適的捐贈者需時,在充滿未知的等待中,全基因組測序為她帶來了希望。2022年,59歲的慧玲參加了基因組計劃,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揭示她的基因出現截斷突變,確診為「常染色體顯性多囊性腎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根據這個關鍵資訊,計劃團隊確定了針對「多囊性腎病」的特效藥物「Tolvaptan」能夠助慧玲控制病情,延緩腎臟囊腫的破壞速度,為她爭取更多時間尋找器官捐贈者。
此外,計劃團隊亦建議慧玲的家人接受針對性的檢查,例如腎臟造影檢查,一方面嘗試尋找沒有致病基因的近親,期望提高覓得合適捐贈者的機會;另一方面,她的家族成員亦可了解自身的遺傳風險,及早監察身體狀況,進行疾病預測及防控。
慧玲勇敢面對生命的硬仗,在等待中尋找希望。有賴香港基因組中心專業團隊共同努力,透過嶄新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讓慧玲最終可確定病因,得到個人化的精準治療,有效延緩病情惡化。
為響應每年2月最後一天的國際罕見疾病日,香港基因組中心將一連五周刊載專題文章「香港基因組計劃:改變生命的故事」,以關愛和醫療創新,支援病患,推進基因組醫學發展,惠及大眾。歡迎按此參閱香港基因組中心最新年報,了解更多中心的工作。
(資料由香港基因組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