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未包紙包盒 團體憂「紙包水」湧現避徵費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政府正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當中不包括紙包飲品盒。根據環保署資料,2019年棄置於堆填區的紙包飲品盒逾2.7萬公噸,即使本地設有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廠,但目前回收量只是其最高可處理量約一成。該廠負責人認為,倘回收量足夠,願意繼續投資,但批評政府「無視我們的存在!」
目前超市有出售進口「紙包水」,有關注團體擔心,若生產者責任制不涵蓋所有飲品包裝類別,擔心飲品商透過轉用包裝物料而避過徵費,在欠缺經濟誘因回收的情況下,只會令棄置量增加。

葉文琪(左)表示,「Mil Mill 喵坊」有能力處理紙包飲品盒,倘回收量足夠亦願意繼續投資,批評政府「無視我們的存在!」(勞敏儀攝)

「Mil Mill 喵坊」是本港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每日可處理約20公噸紙包飲品盒,微調後處理量更可增至50公噸,製成再生漿,送往外地製成日常用品,如紙皮箱、紙袋,貓砂等,惟目前每日平均回收量僅約2公噸,而政府公布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的諮詢文件中,也沒有涵蓋紙類飲品容器。

環保署早前解釋,是否就某產品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必須全面考慮其需要性、可行性及優先次序,尤其是本地回收市場,是否已具備相應技術及處理能力,將其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物料。政府會繼續留意本地回收市場發展,適時探討引入相關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可行性。

政府正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不涵蓋膠樽以外的容器。(勞敏儀攝)

業界批政府無視民間處理設施

該廠創辦人之一葉文琪表示,若回收量增加,自然有人願意投資,相信這是雞和雞蛋的問題;又指當內地已定出2025年紙包飲品盒回收率要達4成,若本港要達到有關回收率,推算每日約要回收30公噸,其設施仍有能力處理。他又說,倘回收量足夠,願意繼續投資,但批評政府「無視我們的存在!」

至於清潔回收方面,葉文琪承認是大挑戰,不乾淨回收的後果,是存放1至2日便發臭,運輸成本也是一大考慮,難以每日出動回收,必須提高回收量才能更頻密收集。葉認為,自「Mil Mill 喵坊」成立後,最成功是將清潔回收文化傳開去,不少市民願意清潔,逾9成回收物很乾淨,認為納入計劃並非不可行。

至於紙盒的回贈定價,他指,應與膠樽看齊,可跟隨由飲品製造商、智庫及環團組成的「免『廢』暢飲」早前建議每個5仙的回贈額,認為定價非最重要,應增加教育及提升消費者意識,提升市民回收信心及便利度,計劃盡快「上馬」,令本港成「減廢」城市。

「紙包水」現超市 飲品商探討可行性

「免『廢』暢飲」在2018年的市場調查發現,約35%飲品使用鋁罐、紙包飲品盒及玻璃樽;另外65%則是膠樽,其中樽裝水佔55%。目前部分進口商亦有引進「紙包水」,500毫升裝售價十多元。

新計劃下會否引發飲品商轉用其他容器?環保署認為,選擇包裝材料需視乎所盛載產品的性質,轉換包裝材料可能無法滿足所盛載飲料產品的包裝或技術要求,例如紙包飲品盒不能用以盛載汽水及其他碳酸飲品。製造商轉換容器包裝材料須改裝其飲料生產線,當中涉及繁瑣的工序及大量資金投入,故署方預期計劃實施後並不會引致大規模包裝材料的轉換。

但是,葉文琪透露,在政府公布計劃進行公眾諮詢首日,已有飲品商的顧問公司問及其紙包飲品盒回收情況,認為「紙包飲品盒比膠樽更環保」。一旦轉用,對其而言或是「好事」,但他並不樂見,認為自備水樽更值得推廣,希望減少即棄包裝。

「免『廢』暢飲」主席司馬文認為,對政府而言只規管飲品膠樽較便利,可使用入樽機管理,但現時已有飲品商,用紙包飲品盒取代膠樽,日後或有更多飲品商,因不想支付徵費而轉用其他物料,但因無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回收,回收率或持續低迷,終製造更多垃圾。他認為,計劃不應只是聚焦膠樽,建議立法時把所有飲品包裝類型納入計劃,其後分階段執行,令計劃更具彈性。

▼「Mil Mill 喵坊」回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