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光指輪候資助安老院宿位時間回落 未到「高齡海嘯」仍具挑戰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28日)在網誌表示,輪候入住資助安老院宿位人數, 由2019年底高峰時約4.1萬人,減少至去年底近3.8萬人, 平均輪候時間由24個月減少至21個月。
此外,去年在輪候期間逝世的長者約7,000人,死亡率17.9%,與前年相若。他指面對每年有大量的新增需求個案,「追落後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羅致光強調,追落後不能一蹴即就,可透過向巿場購買服務,但要考慮到巿場的「消化」能力及服務質素,亦只可以按部就班。(資料圖片 / 梁鵬威攝)

羅致光在文中指, 在2019/20財政年度起,用5年增加5,000個資助宿位的安老院改善買位計劃,雖進行不足2年,但連同過往兩年增加約300個資助合約院舍宿位,認為已略見成效。在每年有新增輪候個案約1.5萬人情況下,輪候人數由2019年底的高峰41,011人,減少8.5%至去年底的37,525人。雖然資助護理安老宿位輪候時間亦由2018/19年度的平均24個月,減少至去年底的21個月,但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平均時間卻由25個月增加至26個月。

至於「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人數,由2019年8月底8,678人的高峰,大幅回落52%至2020年12月底的4,191人;而輪候時間亦由高峰的平均21個月下降至12個月。他承認,社區照顧服務的輪候時間仍需一年是十分不理想,亦是「追落後仍未成功,仍需努力」。

追落後不能一蹴即就

他強調追落後不能一蹴即就,可透過向巿場購買服務,但要考慮到巿場的「消化」能力及服務質素,亦只可以按部就班;就算是處所限制較少的服務,亦要考慮人手不足,亦不能一下子增加太快,而要在勞動巿場「逐步吸納」。

羅又指,「高齡海嘯」還未到達,但每年大幅新增的服務需求亦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2021/2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資助安老服務的支出(受資助機構/私人機構的撥款)相對2020/21年度的原來預算增加了6.1%,至於能否在逆流中前進仍有一定的挑戰。

羅致光表示,立法會議員就《財政預算案》向勞福局提出的問題,由2019年要處理1350條問題,減少至今年的383題。(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議員《財案》提問連續第3年減少

此外,羅致光表示,立法會議員就《財政預算案》向勞福局提出的問題,由2019年要處理1,350條問題,減少至今年的383條。他說,已大致完成審批所有答案,指今年沒有往年的有趣花絮,例如議員問一些財委會還未批准的項目推行進度、忘記更改往年問題內容的有關年份,甚至是陳年的先導計劃進度等。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指,局方未有根據安老趨勢適時更新監管條例,並於2008年取消所有與長者服務有關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導致供求嚴重失衡。他認為,政府要重新檢視供應規劃、宿位安排,以至法例方面需要適時更新,應付資助宿位大落後及長遠人口老化,為宿位帶來更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