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專訪|《氣候行動藍圖》將交代供電零碳排 料增可再生能源

撰文:黃金棋 勞敏儀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更頻繁,港府訂立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發電是本地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源,然而當局僅計劃增大使用天然氣作發電燃料,並估計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只佔本港總耗電量3至4%。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接受《香港01》專訪時承認,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有調整空間,並透露今年第三季將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將具體講述邁向碳中和目標,包括說明如何在供電上做到零碳排放,屆時或上調可再生能源目標,包括擴大於水塘安裝太陽能板計劃。至於會否採用零排放的氫能作發電燃料,黃稱當局仍持觀望態度。
有學者批評,本港可再生能源發展落後於不少國家,「好懷疑政府幾有心發展」,認為保守估計可再生能源目標可訂作佔整體發電10%。

黃錦星專訪系列:

黃錦星專訪|焚化爐屬必要 倘垃圾收費「難產」憂減廢事倍功半

黃錦星專訪|商用車電動化時間表要等多4年 需時累積本地經驗

+1

根據環境保護署公布的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發電為最大排放源,佔整體排放量超過65%。環境局2017年曾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當中計劃2030年繼續以天然氣逐步取代燃煤發電,然而天然氣發電仍然會產生碳排放,擴大天然氣在燃料組合中的比例,是否與2050年碳中和目標有抵觸?

黃錦星認同本港轉型改用電動車,會更依賴電力供應,故電力低碳轉型亦是重要過程。他指,與其他地區一樣,天然氣是低碳轉型的過渡階段;並透露政府將於今年第三季更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屆時將具體講述邁向碳中和目標,包括說明如何在供電上做到零碳排放。黃又強調,要達致碳中和「政府有角色,但係未來兩電、商界大家點配合都係重要;以至每個市民都參與、諗下點樣配合」。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黃錦星承認比例有上調空間,當局會「總結經驗,睇下嚟緊可再生能源(比例)可以去到咩程度」。他指,現時本港可再生能源,主要有三個「基本盤」,包括風能、太陽能及轉廢為能,當中太陽能發展相對成熟。

他以上網電價計劃為例,認為社區參與反應不錯,最新已有1.3萬宗申請,其中90%已獲批,今年內將相繼落成,發電量等於整個黃埔花園所有住宅用電量的數倍。另外,當局計劃在政府場地加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亦會繼續發展「轉廢為能」設施。

+2

擴大水塘安裝浮動太陽能板計劃

早前政府於石壁水塘及船灣淡水湖安裝浮動太陽能板,黃錦星透露將擴大計劃,並與水務署商討在其他水塘試行計劃,目前正物色適合地方。他指,過去數年累積重要經驗,發現同一塊太陽能板與安裝在屋頂上比較,發電量可高20%;惟同時亦有不少挑戰,包括在颱風下,如何令太陽能板保持安全又能繼續發電。

目前不少地區計劃以零排放的氫能作發電燃料,被問到本港採用氫能的進度時,黃坦言,由於氫能發展尚算初步,目前仍持觀望態度。他又認為,氫能發展「一定會有先、有後」,因本港非氫氣生產源頭,屬使用的地區;未來如氫能發展成熟,現時興建中的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亦可透過改裝用作接收氫氣。

環境局計劃2030年繼續以天然氣逐步取代燃煤發電。(《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截圖)
當局估計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只佔本港總耗電量3至4%。(《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截圖)

去年年底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向政府提交長遠減碳策略報告,不少市民反對向內地購入可再生能源。黃錦星認為,不同團體、專家、市民大眾意見多元化,政府會參考委員會的綜合建議。至於除向內地輸入電力外,當局會否考慮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合作?黃強調,委員會建議更廣闊區域合作,當局亦持開放態度;至於計劃從甚麼地區輸電,則要待新一份《香港氣候行動藍圖》公布。

學者︰曾有研究估計太陽能可滿足21%電力需求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何偉歡認為,本港發展太陽能仍有很大潛力,並引述去年研究指,如在天台、水塘及閒置土地上都安裝太陽能板,估計至2030年最高可滿足本港電力需求的21%。她批評「本港潛力一定唔止3%至4%,好懷疑政府幾有心發展(可再生能源)」。

何又指,本港可再生能源發展落後,責任在於港府:「經常都歸咎於土地問題,只係想依賴從其他地方輸入」。她認為在新一份《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中,可再生能源目標至少應訂在10%,並建議政府應擴大現有政策,如上網電價的規模;並可參考台灣,在公共空間安裝太陽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