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有廁?|公廁疫情下仍遍地「黃金」 清潔工自白:有苦自己知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公廁是城市文明指標,但走入廁格裡,人性中的劣根性盡現。沾濕紙巾堆積如山,馬桶內糞跡班班,尿液及經血流入地縫,甚至遍地「黃金」,有清潔工無奈指司空見慣,但悲嘆過後,只能默默收拾殘局。疫情持續,港人缺德習慣無減,依然故我。
有公廁專家認為,要改善公廁衛生,港府與其單一投放大量公帑提升硬件,不如多管齊下,包括聚焦公共教育,又或利用心思引導用家正確如廁,如於尿兜加入烏蠅標誌,鼓勵男士「瞄準」。她認為,倘固守既有管理思維,問題只會周而復始發生,「等同將啲錢白白扔落咸水海。」
(系列之二)

全港約有800多間由食環署管理的公廁,雖然已有清潔員駐場,但仍有不少公廁情況慘不忍睹。(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抗疫有廁?|政府改用貴價流動廁所 設備多甩漏 專家:性價比低

抗疫有廁?|郊野公園設太陽能廁所可充電 行山達人:無旱廁咁臭

清潔工:有人將成件T-shirt丟入馬桶

從事公廁清潔科文多年的黃健達見盡港人如廁陋習。他提到,不少缺德市民站於廁板上「踎廁」,每周需更換最少兩至三塊廁所板,「最慘就係個廁板未必一樣,要左撲右撲。」如廁後不沖水、糞便滿佈馬桶的情況亦比比皆是,「最離譜係有人將成件T-Shirt扔入去,成個馬桶塞住。」

他續指,廁格內有提供垃圾桶,但仍有不少女士將衛生巾扔入馬桶,結果造成大渠淤塞,需上報食環署,再轉交機電署尋人維修。他又表示,更試過有人蓄意惡作劇,將沾濕的紙巾連同糞便擲上天花,「用左成個鐘先還原到。」

衞生程度待追上「文明標準」

黃健達認為,公廁潔淨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人的質素。不過,自從清潔工於公廁內食飯實況曝光後,他感覺到市民對工友觀感隨之有變。他指,「以前望住你係鄙視目光,生人勿近。」又或諸多挑剔:「洗手盤有水,又會指住個地點解掃唔乾淨。」現時則轉趨有禮,「會少啲呼呼喝喝。」惟如廁的衛生程度仍有待追上「文明標準」。

港人如廁欠缺公德心,清潔工需辛勞善後。(羅君豪攝/資料圖片)
港府銳意翻新全港多個公廁,但引入先進設備及智能系統後,又是否代表可完全解決問題?(梁鵬威攝)

公廁苦差又豈是個別例子,有尖沙咀區的清潔工表示,試過有市民按捺不住,未「埋位」已「爆發」,「(大便)邊行邊屙,搞到周地都係。」不過,她認為,其公廁翻新後衛生情況已大有好轉。

公廁研究專家:管理仍沿用殖民時代思維

專研公廁的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玉惜博士則指,港府管理公廁仍然沿用殖民時代思維,不斷追求空間及物料升級,以換取公廁管治的可控性,她指,時至今日,官僚思維仍然一脈相承,公廁內一眼盡見,背後目的是予用家互相監察,「唔會整到有太多死角位,你眼望我眼,可以構成壓力。」

莊玉惜指,港府管理公廁時以空間設計換取可控性,「(政府)知道管人好難,所以(廁所)唔會整到有太多死角位,你眼望我眼,可以構成壓力。」(梁鵬威攝)

灣仔修頓球場公廁翻新後情況及評價:

+8

只耗資硬件設施升級,始終難解決問題核心。莊玉惜表示,港人欠缺公德心,也明顯與經濟發展及教育水平不成正比,「係呀,走入廁所好乾淨,慘在閂埋門無人睇到,不在陽光下,就會唔檢點。」如廁缺德行為現象普遍,並非個別情況,「都幾得人驚。」

她又指,可引用「破窗效應」拆解港人使用公廁心態,「還掂都污糟,都唔差在啦,反正得我一個勤力或乾淨都無用,不如係咁二。」港府維修保養不及時,亦推波助瀾。港人抱有如此心態,即使港府加碼清潔外判服務,或提升硬件質素,亦無濟於事。

莊玉惜認為,港府管理公廁走錯方向,假如仍然沿用現有思維,她對改善公廁衛生不抱期望。(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她續指,人是複雜動物,有研究顯示人的行為有六成源於習慣,她倡議與其單一聚焦硬件,不如設法改變港人的如廁思維,例如於廁所內加入搶眼標示,她舉例指,可考慮於男廁尿兜加入烏蠅標誌,引導男士瞄準目標;又或於地板上加設腳印,提醒用家前往使用乾手機,「呢d叫做「nudge」(輕推),都係想輕輕一推,鞏固返佢正確去廁所的意識。」外國亦有實證支持具有成效,亦較食環署現時張貼於公廁內的海報或廣播更具提示性。翻查網上例子,亦有公廁設計師將「微型足球場」置於尿兜內,男士小便時如同「射波」,巧妙心思令人會心微笑。

莊玉惜認為,港府管理公廁走錯方向,假如仍然沿用現有思維,她對改善公廁衛生不抱期望,她認為應多管齊下,提升硬件之餘,亦需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扭轉港人如廁習慣。

翻查資料顯示,食環署的公眾教育宣傳,主要以公廁廣播、「清潔龍阿德」社交平台、張貼使用廁所守則的海報及貼紙等方式進行,去年度共投放166萬元,其中於旗下66個公廁內,播放背景音樂,衛生信息廣播系統或設流動衛生教育宣傳站,共佔39萬元;另經營「清潔龍阿德」FB專頁及Instagram 則涉120萬元,當中包括公廁衛生教育,以及其他議題包括滅鼠、防疫、呼籲勿阻街等資訊。帖文主要透過「清潔龍阿德」,以輕鬆方式,緊貼時下熱話進行二次創作宣傳。

食環署透過在公廁裝設廣播系統,或在當眼處設置流動衞生教育宣傳站,進行公眾教育。(食環署官網截圖)

政府研智能公廁 實時收集人流、氣味、溫度及濕度

硬件配套方面,政府撥款逾6億元推行優化公廁翻新計劃,約240間公廁受惠,佔全港食環署管理的公廁3成,包括加裝先進及便利設施,例如通風設備、廁格內的感應式沖廁設備、自動感應式水龍頭及梘液機、高效能電動乾手機等。食環署亦正開發智能公廁系統雛型,試行實時收集人流、氣味、溫度及濕度等數據,並進行分析,灣仔修頓中心公廁和尖沙咀東公共運輸交匯處公廁將於今年中率先試行「微藻綠牆系統」。

食環署「清潔龍阿德」有關公廁衛生帖文:

+2

香港廁所協會會長徐靖世則認為,港府管理公廁的思維偏向規範化,且只單純滿足功能需要,忽略製造價值(Create value)的重要性。他舉例指,前年底曾出席中國廁所展覽會,當時眼界大開,因廁所已產業化,亦按不同行業需要設計,例如有廁所可供快遞員叉電及休息,「內地好多快遞小哥。」

要改善公廁衛生,他認同關鍵需回歸教育入手,「形成習慣」,他又指,公廁毋須如私人商場般華麗美觀,「最緊要係乾淨同企理。」

台灣設「公廁促進認養計劃」,有紙巾及個人護理衛生用品企業認養台北市內兩座公廁,廁所內亦提供可溶式衛生紙,減少垃圾量。(「公廁促進認養平台」官網圖片)

事實上,海外有不少創意管理公廁例子,台灣設「公廁促進認養計劃」,容許私營機構營運公廁,管理者期間於公廁內外進行企業宣傳,根據「公廁促進認養平台」官網所表示,已有1688間公廁已被認養;台灣及新加坡均設恆常的公廁評級制度,前者由官方負責,後者則由非牟利組織負責評核。內地則重點發展智能公廁,上海有洗手間設自動警報系統,如廁逾15分鐘會自動連接報警,據報用家認為設計不夠人性化。

新加坡設星級公廁評級制度,圖為被評定為五星級的公廁。(Restroom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官網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