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船行業的黃昏 船排廠東主:時代正淘汰我們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紅色的帆船、放網的漁船,香港曾經是一個以船務聞名的港口,而支撐這些小型船隻開往大海的除了是風和引擎外,還有肩負起修葺工作的船排廠。在船排廠工作了大半輩子的黃賢感嘆,因着種種的原因這行已沒落,而他正守候着船排廠最後的黃昏。

木漁船朝早6點多上排,完成基本的修葺工作,近黃昏就可以落排返回大海。(吳鍾坤攝)
「曾經,長洲等候上排維修嘅船可以多到塞滿成個長洲灣。」
船排廠東主黃賢

延伸閱讀:【圖輯】沒落的世代 四個人的船排廠

踏上長洲,沿着海傍向北行,再穿過消防局,可以見到一列古舊的工廠,繼續向前行走入排廠街,始發覺看似荒廢的盡頭,仍有幾間船排廠正沸沸揚揚的工作。

朝6夜5的船廠工作日常

這天,錦興船排廠的排上有3艘船,全廠4人正忙個不停,船排廠東主黃賢(牛哥)指揮若定的說:「基本上我哋每日都至少修葺3艘船,如果啲船一朝早6點嚟,晏晝4點幾5點就可以落排。」牛哥口中的「排」其實是一個木製的活動裝置,船排一般是呈長方形,以「井」字形相間的木條堆疊而成,再配以滾輪和纜索等固定,工人可以透過這些裝置把船隻拉上船廠來維修,以及在完成修葺時再放回海中。

船排廠東主牛哥這天亦忙個不停,拿起補灰的桶左穿右插的為船隻進行修補。(吳鍾坤攝)

「一艘船來到,最先當然是上排,然後我哋會清理船底嘅蠔粟,再髹返底啲油,如果有漏水嘅情況,就會補竹青和灰,完成就可以落排。」牛哥對整個維修的程序瞭如指掌,原來是靠50年的經驗累積而成。

當年只有11歲的牛哥和長洲島上的少年一樣,跑跑跳跳個無停,父親就嚷他到其經營的船排廠學習一門手藝:「以前都係咁,讀唔成書就去做學徒,一係做泥工一係做船。」

選擇在船廠做學徒的他一做就是三年,從「打雜」開始再為船隻髹油,學滿師就會開始學造船:「70年代嗰陣,因為香港仲有好多人會出海打魚,所以都需要好多船,我哋造船都唔洗畫圖則,一條龍骨落去然後就會整到個形出嚟,最後拎去燒同髹油,成個過程大概一個月啦就搞掂。」

要重新為一艘50呎的木漁船補油,絕對是體力的一大考驗。(吳鍾坤攝)

木船擠滿長洲灣的70年代

70年代可謂船排廠的光輝歲月,牛哥形容每日都有接不完要維修和造的船:「長洲基本上可以包辦成艘船,我哋整好個模,再去隔離機械廠整引擎,多單到根本做唔完,當時全長洲都要20至30個師傅先應付到。」船排廠一般是處理30至50呎的木船,但有時都有例外:「我就冇話特別鍾意做邊一部分,但我最難忘試過修理一隻100呎、近30幾米嘅大船,相等於依家新渡輪嘅船咁,當時緊張到訓唔着,又驚佢成隻壓落嚟,真係會死人架。」當然,事件最後順利解決,牛哥預想的最壞情況並沒有出現。

牛哥坦言對船排廠沒落失望,但仍會堅持到最後一刻。(吳鍾坤攝)

不過,隨着製造業北移,內地的原材料價格又較便宜,香港的船排廠開始日漸式微:「香港唔再係以打魚維生,木漁船愈來愈少,大陸製的纖維船愈來愈多,好似鴨脷洲一帶嘅船排廠都已經轉為修理遊艇為主,我哋就仲有啲本島(長洲)漁船同纖維船,依家都冇人入行架喇,最老嘅師傅都成90幾歲,最後生可能係我,但都63歲喇!」牛哥笑言。

失望但不絕望的沒落世代

現時在長洲灣停泊的木船不再如以往的擠擁,漸漸的變得疏落,牛哥語帶失落的說:「其實我哋都算係香港情懷丫,但都無辦法,我哋過得一日得一日啦。」或許這份情懷終有一日消逝,牛哥最後都積極的道:「只要一日仲有船要整,我哋都會喺度,不過如果我唔喺度又無人繼承咁就難講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