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醫院病人憂確診5歲兒茶飯不思 獲准轉院同住家庭病房伴兒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去年本港爆發新冠肺炎,為公立醫院負壓病床的供應帶來壓力,政府為應對隨時發生的新一波疫情,故興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臨時醫院),為本港提供共816張病床,並於今年2月26日正式接收輕度及中度,即徵狀較輕或無徵狀的病人為主,至今已啟用近4個月。截至5月31日,臨時醫院已接收約650名病人,包括由其他急症醫院轉入的病人,共611名病人已康復出院。
雖然啟用時間不長,不過院內醫護人員,已對此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央護理部資深護師陳曉珊表示,一名年逾30歲的病人於四月初不願進食,經了解後得知其5歲兒子,亦初步確診需送院治理。「嗰位病人驚個仔冇父母喺身邊會嘈到拆天。」不過慶幸的是,經大家共同協助下,最後父子二人獲安排同住那打素醫院的家庭病房。

+3

與外籍病人言語不通 須以圖片、肢體語言、Google翻譯交流

威爾斯親王醫院中央護理部資深護師陳曉珊透露,臨時醫院護士的職責為病人做檢查,包括進行病毒檢測、照X光、抽血,並提醒病人使用自助維生指數機,為有需要的病人靜脈注射等。不過照顧外籍病人的過程,最令她深刻。她認為,外籍病人在陌生地方人生路不熟,或容易感到孤獨,「佢哋病情較輕,會想快啲出院,但漫長嘅等待,令佢哋焦慮幾時先出院。」

因不少病人不懂粵語及英語,雙方言語不通,有時只能以圖片、肢體語言溝通,亦為照顧工作增加難度。陳透露,有一名印度女士需留下小便樣本,然而只能以動作示範,直言當時氣氛令人尷尬。「擺個杯畀佢小便,要做幾次(動作)先明。」亦有一名日本病人,剛開始時難以溝通,直至透過Google將英文翻譯成日文,醫患終可有效溝通。

男病人亦需聊天解不安

陳續指,雖然俗語有云「男人流血不流淚」,或較不擅長表達情感,但她觀察到部分男病人有時會有欲哭無淚的表情,因此會與他們攀談以解對方不安。陳表示,於四月初,有一名年逾30歲的男病人不願進食,茶飯不思。經了解後,得知其妻與3名年幼兒女,均被送往隔離營。

其後,該病人最年長的5歲兒子,更證實初步確診,需送院治理。病人非常擔心兒子需獨自住院,「嗰位病人驚個仔冇父母喺身邊會嘈到拆天,我哋都好難過。」不過慶幸的是,當時臨時醫院中的一名醫生,為那打素醫院兒科部門經理,並幫助檢查病房的空缺,最後安排父子二人同住那打素醫院的家庭病房,病人可以陪伴兒子,亦大感安慰。

臨時醫院高峰期共138名病人留院

臨時醫院於2月26日啟用時,已有15名醫生及40名護士於院內工作。本港當時正值第四波疫情,單日新增24宗個案。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陳文俊直言,沒想到臨時醫院啟用後不久便發揮應有角色,「原本冇諗過一開始收咁多病人。」

直至3月初更出現K11 MUSEA及URSUS Fitness群組,高峰期一日共138名病人同時留院。因當時病人數量急增,五座病房大樓先後啟用,以減輕醫院病床的壓力。其後,隨著疫情逐漸緩和,現時臨時醫院僅開放E座及F座,共有約40名醫護人員於3個病房工作,以接收輸入個案病人為主,其他大樓則待機以便隨時應對。

▼港府「谷針」新招:已打疫苗好處 vs 未打疫苗限制▼

+6

本月起接收病人的年齡範圍調整為16至80歲

陳續指,截至5月31日,臨時醫院已接收約650名病人,包括由其他急症醫院轉入的病人,共611名病人已康復出院,平均住院間為10至14日,留院時間最長為一個月。在此期間僅約4%(即30名病人),需要轉送往其他急症醫院,主要涉病情惡化,需要更高濃度氧氣。截至今日,臨時醫院仍有23名病人正接受治療,所有輸入個案病人需單獨隔離。

此外,臨時醫院為隨時爆發的疫情作準備,由本月起,調整接收病情穩定的個案年齡範圍,由16至65歲擴闊至16至80歲。而臨時醫院亦定期舉行演習訓練,安排各聯網或鄰近的亞博社區治療設施的醫護人員參與,包括病人的運送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