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百年歷史舊薄扶林道遺跡 隨華富邨重建意外曝光 關注組促保留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為配合華富邨重建,政府選出5幅官地作安置屋邨,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灣南和雞籠灣北。城西關注組成員表示,屬於其中一個安置屋邨選址的華富邨以北地盤,一段古老薄扶林道遺跡,近期於地盤內重新曝光。
城西關注組相信,該路段早在1845年已出現,期間從未被擴寬,故仍然「原汁原味」遺留至今,直至工程須清理現場,舊路才意外被發現。關注組成員表示,該路段反映開埠初期的歷史,希望日後當局在該處興建屋邨時,該路段可獲保留。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較早前已進行實地考察,證實有關路段屬原薄扶林道的已廢棄部份。古蹟辦正與土木工程拓展處緊密溝通,並已建議他們委託文物顧問,就該廢棄路段及擋土牆進行研究。

城西關注組成員Charlton表示,有街坊在華富邨以北的地盤中,發現舊有的薄扶林道部份。(城西關注組成員Charlton提供)

城西關注組成員Charlton 表示,涉事的一段舊薄扶林道,本來已被草叢遮蓋,隨地盤開始動工,工人清理現址後,發現該段完整路段。經分析後,發現該段舊薄扶林道早在1840年代已出現,是以前連繫維多利亞城及鄕村的其中一條通道,見證開埠初期的歷史。

Charlton指出,隨時代發展,當局為應付港島南區日增的車流,在50年代起,開拓薄扶林道並打通擴闊,發展成現時的公路。至於被棄用的舊薄扶林道依山而建,道路狹窄彎曲,小山崗附近有牛奶公司的牛欄,下方又有別墅,故難以擴闊,於是「原汁原味」遺留至今,「薄扶林道成段喺到,但唯獨呢段成段『無肥無瘦』,好似盲腸咁留喺到。」

石欄在二戰前加建

他又指,戰後人口發展快,從現場所見,有人曾於該位置興建木屋。雖然木屋已拆走,但至今仍然留下痕跡。至於現場見到的石欄,Charlton表示,舊薄扶林道最初沒有石欄,對比照片後,相信護欄在二戰前加建。

從1860年的照片所見,已見到道路的形狀。(城西關注組成員Charlton提供)

古蹟辦證屬原薄扶林道的已廢棄部份

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較早前已進行實地考察,證實有關路段屬原薄扶林道的已廢棄部份,而原薄扶林道尚有多條路段仍在使用中。

古蹟辦表示,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附近的路段及擋土牆,位於薄扶林南公營房屋發展的華富邨以北範圍內。 土木工程拓展處現正於薄扶林南公營房屋發展範圍進行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古蹟辦正與土木工程拓展處緊密溝通,並已建議他們委託文物顧問就該廢棄路段及擋土牆進行研究。

就華富邨重建,房屋署提出重建方案,包括分三批清拆和搬遷到附近的接收屋邨,或原址重建的屋邨。(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華富邨以北地盤將建逾1700伙公屋

翻查資料,政府早年宣布重建華富邨,為安置現有邨民,政府提出在5幅土地作安置,選址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灣南和雞籠灣北。

5幅土地可提供8,900個公營房屋單位,其中華富邨以北的地盤,佔地約1.9公頃,可提供約1,720伙單位,預計於2027年至2028年落成入伙。日後華富邨以北地盤興建的出租公屋,或會安置現時華富邨第一期搬遷計劃的居民,涉及華建樓、華泰樓、華昌樓、華安樓及華樂樓。

南區區議員司馬文表示,除了今次發現的舊薄扶林道外,他們在赤柱及筲箕灣亦發現有大橋,翻查文件及地圖後,料同樣在1840年代興建,使三地能互相連接,當中赤柱大橋的狀態仍然很好。他認為,舊薄扶林道具歷史意義,現正等待政府的文物顧問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