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中小學大半年8000人退學 校長:移民漸增、縮班殺校難免

撰文:朱海棋
出版:更新:

本港移民成風,公營中小學出現退學潮。同一學年比較,去年10月中小學共有約47,000個剩餘學額,今年6月卻大幅升至逾55,000個,升幅近17%,即近8,000人退學。

小學的剩餘學額升幅尤其顯著,大半年間增加近5,400個,增幅達75%。有校長認為,移民是其中一個退學潮的原因,而小學生亦多數舉家移民,因此退學人數遠超中學生,預計縮班及殺校在所難免。

▼6.30機場送機情景▼

+8

小學剩餘學額大增75%

根據教育局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本港公營小學去年10月有300,521個學額,293,323人入讀,即剩餘學額有7,198個;同期公營中學則有297,610個學額,有257,673名學生,即剩餘學額有多達39,937個。有關數據包括官立、津貼、按位津貼學校,不包括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

大半年過去,教育局今年6月的統計顯示,公營中小學的剩餘學額共增加7,999個。小學的剩餘學額增加5,389個,達到12,587個,增幅高達75%;中學的剩餘學額則增加2,610個,升幅約6.53%,累計增至42,547個。

張勇邦:移民人數愈來愈多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表示,未有以往剩餘學額的數據,學生退學成因多包括移民、跨境生因疫情不來港等,不清楚主因,他同意移民人數愈來愈多,估計佔比不少。

至於小學生退學明顯較中學生多,張勇邦稱中學生可獨自到海外升學,而小學生多數舉家移民,「中學生方面,阿哥去外國讀書,細佬唔一定要去;但小學生要到海外升學,唔能夠照顧自己,父母同其他兄弟姊妹都要一齊走,小學退學人數就會多啲。」據他向家長了解,一名學生入讀海外環境較好的學校,生活費連學費一年可高達50萬元,「中產家庭移民與否,對剩餘學額最影響,基層家庭難以負擔昂貴費用,富裕家庭多數都唔係讀公營學校。」

張勇邦估計,移民趨勢持續,即使加大力度落實小班教學、分配學額,縮班及殺校危機在所難免。

張勇邦表示,小學生要到海外升學,兄弟姊妹都會一併退學。(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葉建源:受歡迎學校收到更多插班生

立法會前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學生在本地轉校或海外升學,一般都選擇在學期完結時,但數據反映同一學年都有退學潮,估計移民是最大原因,小學生佔多數可能是家長希望小朋友提早適應環境。

他認為,退學潮下家長會為子女選擇受歡迎的學校,預料有關學校有更多插班生,「層層遞進上去」,因此受影響的並非個別學校,而是全個教育界,促請教育局做好協調、小班教學工作,避免縮班、殺校等負面情況出現。

教育局:已放寬小學批班準則

教育局表示,會繼續密切留意學生人口的變化,以及港深兩地的防疫抗疫政策、出入境管制等,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並鼓勵業界及早規劃,務求確保學校體系的整體持續發展和善用資源,保持教育質素。

至於小一學齡人口回落的事宜,教育局稱早於2018年已與業界商討有關的應對措施,並由2019/20學年起實行針對性紓緩措施,當中包括放寬學期初點算學生人數後需減班學校的批班準則,由25人一班下調至23人一班,並會隨該屆別學生逐年推展至小六;而因小一學生人口下降以致總班數減少而出現的超額教師,如在下學年開始前未能透過現行處理超額教師機制獲吸納,或在他校覓得教席,可獲保留最多三個學年。

當局認為業界普遍支持有關措施,同意能協助學校穩定教師團隊。中學方面,按現有資料,整體中一學生人口在2017/18學年開始逐漸回升,教育局已與業界就應對的方向及策略框架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