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之婚》譜出同志哀歌 導演:《大叔的愛》熱播助社會接納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結婚的人生大事,該由誰作主?鮮浪潮本地競賽短片《非婚之婚》,由一場喜慶出嫁開始,男女雙方合演大龍鳳,瞞騙家人迎合期望,看似是同性戀愛的出口,實則是活在謊言的無限輪迴,地下情人見光無期。編劇兼導演鄭子樂期望,以「形式婚姻」作為切入點,反思愛的本質,也折射同性戀人受制於社會規範下,躲於衣櫃的窘況。
回歸現實,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宣告在港籌辦,遇上保守阻力攔路,但鄭子樂認為,電視浪漫喜劇《大叔的愛》在港熱播,已是邁向社會接納的開端,「你話現實中邊有咁理想呀?的而且確係,但係你透過偶像劇、透過一個包裝,咦?原來同性戀生活係咁樣,唔抗拒,之後慢慢了解,係一個過程。」他期盼,未來有更多LGBTQ議題作品走入主流視野,真正擁抱多元文化。

《非婚之婚》以形式婚姻為主題,一對男同志受制社會規範,周旋於有名無份的戀人關係。編劇兼導演鄭子樂期望,引發觀眾反思愛和結婚的本質。(余俊亮攝)

《非婚之婚》描寫男同志不能直視自我的悲哀,也折射婚姻關係的不由自主。主角陳睿與同性伴侶家榮關係親密但不可告人,亦有名無份。陳睿為滿足母親期望,決定與女同志鳳鳴假結婚,家榮看在眼裡,不是味兒,也憂慮紙終包不住火,惶恐失落一言難盡。

鄭子樂指,今次的創作,亦包含自我反思。(余俊亮攝)

現實之中,愛情與婚姻本質的詰問,亦令鄭子樂陷於思考。親友有意無意左右子女的婚事,令他心中輸出無限疑惑,「婚姻唔係應該係兩個人嘅事,由愛出發嘅咩?」廿歲出頭的他尚未結婚,但對婚姻有其感悟,因為現代社會以物質條件丈量關係,「愛應該係啲咩呢?啲人一嚟就話有無樓…我覺得首先要有愛,再講其他嘢。」

短片寫的不只是男男之愁,亦有弦外之音,觸及婚姻之義,「想提醒大家應該係要基於愛。呢個未必係條片帶出嘅意思,但想用負面例子話你知,你係咪就想要啲咁嘅婚姻?你迫人地結婚、催人地結婚時,係咪就想咁樣?無意思㗎喎,你最終係咪就想咁樣?」

拍片前曾有疑慮

他又提到,家人是基督徒,開拍時曾遲疑顧忌,「死啦,身邊人會點樣睇我?」長輩事後也有微言,「做咩拍啲咁啲片,咁樣唔得喎。」惟他們觀片後已改觀,子樂亦找到情緒的出口,「原來係自己先入為主,原來咩事都無。」正如短片中的陳睿,不安自困,繼而無可奈何向社會規範妥協。子樂指,短片中刻意模糊處理陳睿媽媽對同性戀的立場,「其實可能由始至終都無人歧視你,你控制唔到人哋點諗時,只能調整自己心態,唔好覺得人哋一定唔接受你,不過,我都知道好難。」

+5

台灣已然走入「後同婚時代」,本港則仍局限於社會氛圍,爭論不休。性小眾靠司法覆核爭平權,一步一驚心,2018年,女同志QT案終極勝訴,終院法官判詞寫下肯定:「QT與伴侶民事結合註冊,與婚姻差不多沒有分別。」子樂想法也如是,「其實搵唔到合理論點反對,真係無,傳統嗰啲(原因),講嚟講去都講唔通。」

但他不諱言,同志平權長路漫漫,本港社會狀況紛擾,政治以外,疫情已令港人力竭,「依家咁多嘢煩,呢刻講同志平權好似係太奢侈嘅事。」

大叔的愛令市民不抗拒同志戀情

不過,港版《大叔的愛》早前熱播,則在主流文化展現曙光,子樂認為,雖然劇情或與現實有所差別,但他形容,《大叔的愛》效應未嘗不是一個好開始,亦是大眾通往探索、了解,及接受的起點,「你話現實中邊有咁理想呀?的而且確係,但係你透過偶像劇、透過一個包裝,咦?原來同性戀生活係咁樣,或者睇嘅過程唔抗拒,咁呢個係咪好嘅開始呀?不抗拒之後慢慢了解,係一個過程,起碼你唔抗拒呢件事。」

▼港版《大叔的愛》早前熱播▼

+13
鄭子樂指,港版《大叔的愛》早前熱播,是社會對接納同性戀的好開始。他期望,未來有更多影視作品走向主流,真正開拓多元文化。(余俊亮攝)

▼《非婚之婚》短片簡介▼

躲於衣櫃裡躲於失落裡,在沒有盡頭永無止境的謊言中遊走,卻找不到感情的出路。同志戀人陳睿與家榮恩愛甜蜜羨煞旁人,但前者為滿足母親期望,決定與女同志鳳鳴假結婚,有如局外人的家榮只能無奈接受,當上不能見光的地下情人。

大龍鳳喜宴熱鬧過後,一對同志情侶就只能繼續戴上面具,飾演從來不應該屬於他們的故事角色。當婚姻由一場娛樂大家的演出,變成瞞騙度日的責任,幸福,或許注定只是奢想。

▼香港同志影展—香港短片(免費放映)加場▼

日期:2021年10月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點

場地:1/F, Kino Room, Eaton Hotel

*須於網站率先登記: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