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解碼】理大校長:30年前畢業只想找好工 年輕人應創業

撰文:蕭輝浩
出版:更新:
30年前,多數大學畢業生都只想找好工,但時移勢易,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認為,年輕人因趁後生嘗試創業,因為「這是你一輩子最能承受失敗的時間」。(何敬淘攝)

讀好書,進好大學,畢業後才能找份好工作,下一步便是買樓……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是香港的成功基礎,還是桎梏?曾經在美國發展、本身是科學家的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認為,今時今日香港經濟要持續發展,年輕人要更多地考慮創業,而創業者欠缺的是支援。

人生起碼要工作40年,值得花開初的兩年來嘗試創業,這是你一輩子最能承受失敗的時間。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

校長:追夢要趁早

「30年前無論家長、學生,大多數人讀書畢業後都只是想搵份好工。」創業好,創業卻難。在香港,有多少人敢大膽追夢?唐偉章承認,創業存在風險,成敗後果難以預料,令不少學生寧願打工,但他依然鼓勵年輕人創業。「人生起碼要工作40年,值得花開初的兩年來嘗試創業,這是你一輩子最能承受失敗的時間。」

小企業是經濟支柱

為何創業這麼重要?根據統計處的數字,至2015年9月,本港有近32萬家中小企業,佔商業機構的98%,聘用了130萬人。

唐偉章指出,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的經濟貢獻、創造的職位數目往往遠超大企業,是社會的經濟支柱,中小企業的數目要增加,必須靠有人創業。因此創業風氣旺盛,可以大大促進經濟,同時強調學生創業不應只局限於科技行業,只要是對社會有貢獻的均應鼓勵。

他以美國加州矽谷為例,當初能夠起步,是由當地大學鼓勵學生、教授創業起家,經過20至30年才發展至今天的規模;另外深圳近年亦大力鼓勵初創公司落戶,令當地迅速發展成國內科技企業集中地。本港創業風氣則剛剛吹起,但無論投資規模、融資金額等仍難與外國相比。

唐偉章認為,大學除科研外亦可透過不同課程、活動教授學生創業的知識,推動更多學生嘗試創業。(何敬淘攝)

香港要培養創業文化,除了長時間醞釀外,最大的困難在於對創業者欠缺「一條龍」配套,「現時有不少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協助創業者,但協助初創企業繼續營運的融資鏈仍未健全」。

香港整體配套落後,改善由大學開始。唐表示,理大在2012年起,已將「協助學生創業」列入學校5年發展策略之內,設立微型基金供學生申請創業,過去4年資助過80個項目,當中七成初創公司營運至今,涉及環保、科技等行業。另外,理大3年前與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合作,為理大學生提供最多20萬元人民幣創業種子基金。除為學生提供資金外,理大也為學生提供額外培訓課程,並安排創業畢業生回校分享,而個別學科也設有專門創業課程,供學生報讀。

【施政報告創科解碼報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