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會解散 前會長蔡子強感突然 嘆失獨立聲音:憂骨牌效應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創立半世紀的中大學生會今日宣布解散,曾任中大學生會會長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學生會是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社群,貴乎「無既得利益所影響嘅獨立聲音」。他對於學生會決定感到突然及傷感,多個公民組織近月相繼解散,如今蔓延到學生組織,「擔心會否有骨牌效應,其他院校學生會面對同一命運?」

+1

不少知名政治人士曾任學生會

中大學生會自1971年成立,多年「出產」不少知名的政治及社運人士,例如前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立法會議員梁美芬、2014年佔領運動學生領袖岑敖暉、職工盟前總幹事蒙兆達等。50年以來,中大學生會不時積極就社會議題發聲,以及參與民主運動。

1987年擔任中大學生會會長的蔡子強表示,對於創立半世紀的學生會決定解散感到突然及傷感。他指,不知悉解散的內情,但觀乎多間院校公開與學生會劃清界線,並拒絕代收會費,質疑背後是否涉及政治壓力。他指,學生會之路難行,未知解散是否唯一選擇,但對解散決定感意外,近月多個公民團體如教協、支聯會、職工盟等相繼解散,如今蔓延到學生組織,「擔心會否有骨牌效應,其他院校學生會面對同一命運?」

學生會是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社群,貴乎無既得利益所影響嘅獨立聲音。
蔡子強
蔡子強表示,學生會是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社群,貴乎「無既得利益所影響嘅獨立聲音」,只會從原則立場去出發表達意見。(資料圖片)

學生會支持回歸、港人治港 曾獲北京肯定

蔡子強表示,學生會是社會其中一個重要社群,貴乎「無既得利益所影響嘅獨立聲音」,只會從原則立場去出發表達意見。他指,不同年代學生會有不同看法、角色,學生會如今與校方、政府關係緊張,但過往學生會曾與他們關係和諧,甚至得到過北京肯定。

80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他指,中大學生會當年曾致函時任總理趙紫陽,支持中國收回香港,肯定「港人治港」構思,引起社會好大震動,與依戀殖民管治的主流社會意見不同,學生聲音被視為「哽耳」。

他指,明白外界會批評學生會對社運的立場,但如果以學生會一、兩年的表現同立場,去概括學生會本質或「蓋棺定論」,是相當以偏概全及可惜。他指,50年以來,香港大時代和不同的歷史重要時刻,均見到學生會身影,學生會如今消失,猶如其它已解散的公民組織,代表香港某段歷史缺少了一塊。

學生會實踐民主,係大學教育重要一部分。
蔡耀昌
蔡耀昌表示,學生會體現學生自治,是實踐民主重要一環。(資料圖片)

蔡耀昌:學生會實踐民主 大學教育重要一部分

與蔡子強同屆學生會,曾擔任副會長的蔡耀昌表示,對於學生會決定感到愕然及震驚,形容難以接受。他指,不知道學生會是否受壓而決定解散,但認為可先訴諸「全民大會」討論,再經由「全民投票」決定學生會前路。

現為支聯會公司秘書的他表示,「大學唔只係讀書」,學生會體現學生自治,是實踐民主重要一環,學生會經由同學民選,由內部開會到決策,須按章程辦事,對全體學生問責,若辦事不力,學生可投票拉倒學生會,或通過規條約束,「唔係話你叻、你係精英就可以做領袖。」

他指,學生會對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例如當年八九民運,學生會積極參與籌組遊行,以喚起港人關注,有同學更到北京支持內地學生。他指,投身學生會的歲月,是一種成長的歷練,過程中學習組織管理、學生資源分配、培育社會使命感等。他認為,大學失去學生會,也失去訓練社會領袖的平台,即使參與政治學會,只會流於討論時事,欠缺實踐機會。

希望未來同學可以自己有唔同嘅渠道,自己為自己嘅議題發聲,繼續關心社會。
蘇浚鋒
2019年任中大學生會會長的蘇浚鋒(圖中)表示,近月多個公民組織解散,過去一年校方以不同方式打壓學生會,自內閣「朔夜」事件後,對學生會態度不友善,故明白及理解學生會解散決定。

校方與學生失溝通橋樑 今後學生為自己發聲

2019年任中大學生會會長的蘇浚鋒表示,近月多個公民組織解散,過去一年校方以不同方式打壓學生會,自內閣「朔夜」事件後,對學生會態度不友善,故明白及理解學生會解散決定。

他認為,學生會在校內外均積極發聲,對內作為校方與學生之間溝通橋樑,協助改善大學政策及校園環境。2019年爆發反修例事件,中大管理層與學生關係一度緊張,他表示,當年學生會與校方會面,要求校長理解同學看法,嘗試令同學聲音被聽見。

今後中大沒有學生會,他認為,中大同學不論在校政或時事交流,缺少一個具代表性的平台發聲,但在新時代之下,相信學生總可找到發聲的方法,「希望未來同學可以自己有唔同嘅渠道,自己為自己嘅議題發聲,繼續關心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