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改良監測系統AI代替人眼 山火控制中心成「大腦」調兵遣將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漁護署靠人手在山火瞭望台24小時偵察山火,市民如有發現,一通電話,有助加快派員到現場撲火,背後亦依賴滅火隊的「大腦」— 山火控制中心在背後調兵遣將。
為提升監測效率,漁護署於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山火瞭望台的山火監測攝像機,新增應用視頻分析及人工智能(AI)技術,冀改良版進一步提升監測準確性。

▼2020年4月大欖郊野公園山火過後 植樹區焚毀▼

+3

延伸閱讀:守護山野「救火英雄」山火季節出動 嘆一個煙頭足可將心血盡毀

踏入山火季節,山火控制中心啟動24小時運作,由兩名職員接聽市民報告,在背後負責聯絡及派遣滅火隊到現場救災,是漁護署防火主任周有誠,他透過牆上的大型地圖,調動各區人手。

滅火隊是郊野公園發生山火的「第一個應變人員」,打頭陣到達現場確認位置,一旦火勢迅速蔓延,升級由消防處接手,滅火隊退守為輔助小隊,也需要飛行服務隊向起火位置投擲水彈撲火。他坦言,清明及重陽是最頭痛的假日,不少山火很大機會由拜祭的市民疏忽引起。

去年山火範圍面積如47.7個維園

根據漁護署資料,去年在郊野公園錄得25宗山火,影響906公頃範圍,相等於47.7個維園,較2017至2019年合共受影響範圍更廣;被燒毀的樹木達9,075棵,較2019年多超過兩倍。

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及《林區及郊區條例》,在郊野公園非指定燒烤地點或指定露營地點生火或用火,及留下火種均屬違法,過去成功檢控個案不多,但在疫情下創新高,去年至今年9月達63宗。

在山火季節,漁護署防火主任周有誠透過牆上的大型地圖,調動各區滅火隊人手。(何家達攝)

樹木成林需20至30年功夫

要在廣闊的郊野公園,為被燒焦的林木「緝兇」,有如大海撈針。近年在林區,救火隊人員曾找到孔明燈的「屍骸」,是難得發現疑似「兇器」的例子。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保護組)李英銘解釋,調查時只能從起火地點尋覓線索,近墳區或與拜祭有關,山頭突然起火或由遊人所致。

李解釋,大面積火場多涉及草地或灌木叢,一燒火勢迅速蔓延,就如位於林村郊野公園的雞公嶺,空曠及以草地為主,當被焚燒「走得快好多、廣好多」。既植樹,也救樹,他無奈說,「如果一個地方經常被燒,長期維持草地狀態,樹苗無機會生長,成不到樹林;相反,樹林因較潮濕,無咁容易燒,但唔代表嚴重性細,樹木成林需要2、30年功夫,燒咗對我哋好大損失」。

綠林焚毀 栽種者欲哭無淚

去年大欖郊野公園的嚴重山火仍歷歷在目,當年由一片光禿禿變成綠水青山,李英銘形容是一代人的心血,他大嘆當年有份植樹的同事欲哭無淚,「除草施肥,再慢慢生長成林,(現在)全部歸零,要由頭嚟過」。

翻查資料,大欖郊野公園成近年山火重災區,2016年至今年9月共錄得29宗山火,541公頃土地及10,935棵樹木被燒毀;而林村郊野公園被燒毁面積最大,達976公頃。

由早年光禿禿的山頭變成綠水青山,李英銘認為是一代人的心血,成林後更應小心保護。(何家達攝)

▼2020年重陽節前夕 雞公嶺山火燒足兩日兩夜▼

全港唯一山火監測攝像機加入AI增準確度

監測山火,靠在山火瞭望台職員的一雙眼及在郊野公園巡邏,也依靠市民用手機報告,但報案市民未必人人清楚指出發生山火確實位置,近年加入WhatsApp發送照片選項,令控制中心更容易掌握地點。

除了靠人,也靠機器。漁護署自2017年起在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山火瞭望台,試行安裝山火監測攝像機,利用熱成像技術探測半徑5公里範圍內的山火,過去三年成功偵測12宗。

但是,天氣、地形等因素或影響其準確性,故漁護署與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合作,研究以視頻分析機器和AI技術,提升現有山火監控系統的精確度。署方已於今年7月利用八鄉山火瞭台所採集的數據,將改良的AI監測模型,應用在田夫仔山火瞭望台監控系統,會繼續收集數據作性能分析。

漁護署自2017年起,在大欖郊野公園田夫仔山火瞭望台測試應用「山火監測系統」。(漁護署提供)

李英銘笑言「我哋同事以前都係AI,山火眺望台同事要瞪大眼望周圍邊度有煙,可以很快報告某個位置可能有山火。今日可以利用機器學習,變相幫我哋重複做呢個動作,一有警號先睇,再由人作判斷。」新科技讓救火隊,多雙眼守護這片郊野。

無論是前線撲火,或在背後指揮,每個環節都必不可少,以保護珍貴的郊野公園。(何家達攝)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