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究:珠江口水域矽藻20年倍增 人類活動增營養成分所致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發現,近20年間一種視為水質指標的常見微藻「矽藻 (Diatom)」,在珠江口水域數量較另一種常見微藻「雙鞭毛藻 (Dinoflagellate)」上升接近一倍。
團隊發現,矽藻的增長未必是基於水質有所改善,而是由於珠江口海水的營養成分出現變化,當中包括因人類各種活動而導致海水硝酸鹽含量急劇上升,而溫度及海水養分也會影響藻類數量。

由雙鞭毛藻引起的紅潮。(科大提供)

矽藻比例愈高本應代表水質愈好

矽藻及雙鞭毛藻是生長在香港水域的兩種主要海藻品種,佔全港總量約八成,前者較常見於污染較輕微的水域,後者則帶有毒性、甚至可以令魚類死亡或海水缺氧。

矽藻較雙鞭毛藻比例愈高,水質理應愈好,但領導是次研究的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講座教授劉紅斌指出,團隊發現溫度及海水的營養成分也會影響藻類的數量,故矽藻數量增加,不一定代表珠江口水域的水質有所改善。

矽藻增長未必反映水質改善

研究團隊分析2000年至2017年包括溫度、海水營養成分及含氧量等數據,觀察到矽藻,或矽藻/雙鞭毛藻的比例在這18年間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團隊建立多個統計模型分析數據,發現矽藻的增長未必是基於水質有所改善,而是由於珠江口海水的營養成分出現變化,當中包括因人類各種活動而導致海水硝酸鹽含量急劇上升。

此外,團隊也留意到矽藻及雙鞭毛藻的數量與溫度呈正向關係,預期在營養成分不變的前提下,水溫每上升1至4度,矽藻/雙鞭毛藻的比例最高可上升達12%。

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講座教授劉紅斌領導的研究發現珠江口水域矽藻數量上升。(科大提供)

部分矽藻對哺乳動物及鳥類神經系統有害

劉紅斌指出,紅潮或藻華是重大環境議題,統計模型為預測甚至預防紅潮或藻華帶來新見解;又指曾經有文獻提到,並非所有矽藻皆對海洋有利,部分矽藻品種如尖刺擬菱形藻,或會對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神經系統有害,故將進一步研究矽藻所引起的紅潮或藻華對生態造成影響,以及這些有毒品種的數量及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