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專家何建宗揭暖化悲局 毒藻極地殺企鵝 北極熊吃鳥蛋果腹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極地不再是地球最後一片淨土。香港紅潮專家何建宗約20年前在極地發現有毒的阿歷山大藻,全球暖化助長毒藻在當地蔓延,引發大批企鵝被毒死,同時導致冰川在20年間後退了整整60公尺,「當年仲見到三條冰河,𠵱家已經剩返兩條」。
浮冰熱融了,影響北極熊覓食。何建宗曾目睹北極熊轉戰陸地,由捕獵海豹變掠食鳥蛋,也時有聽聞牠們鋌而走險走入民居覓食,不禁嘆言「都幾可憐」。

南極的南設得蘭群島附近有很多形狀千奇百怪的浮冰,在陽光照射下折射各種顏色,但在全球暖化威脅下,這些美麗自然景象或會消失。(受訪者提供)

揭致企鵝集體離奇死亡「兇手」成名

何建宗早在90年代於極地發現貝殼類樣本含紅潮毒素,也在15米以下水底首次發現有毒的阿歷山大藻蹤影。2002年福克蘭群島爆發一場紳士企鵝離奇死亡潮,何建宗根據企鵝麻痹、抽筋等病徵,協助當地科學家緝兇,發現致命的正是阿歷山大藻,「當年一舉成名,但心情好難受,點解企鵝都被毒死?」

阿歷山大藻屬外來入侵物種,何建宗發現隨全球航運業加速發展,遠洋船的壓艙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出大海,順道把新藻類帶入極地,加上全球暖化令懸崖峭壁上原被冷凍成冰的鳥糞融解,跌入海水成為營養物,刺激紅潮爆發。

何建宗在極地水樣本中發現有毒的阿歷山大藻蹤影,加上全球暖化令毒藻在當地蔓延,影響生態。(受訪者提供)

浮冰縮水 冰舌大退60公尺

被稱為「最後一片冰區」、全球最厚、最古老的北極海冰層去年受到全球暖化威脅,先後破裂了兩次,氣象學者形容該現象異常及可怕。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在當地做科研的何建宗也有深切體會。何憶述,當年在中國北極科研站「黃河站」對面有三條冰河,前年再看時已剩下兩條,當地科學家也發現,北極冰川在20年間後退了60公尺,「冰川有一定厚度,絕對唔係短距離」。

他又發現,北極熊減少在浮冰上出沒,一來浮冰面積減少,二來難在浮冰上尋覓獵物海豹蹤影。為了維持生計,他看見北極熊早已轉戰陸地,改為掠食鳥蛋,也不時聽聞北極熊鋌而走險,走入人類村莊覓食,他慨說:「都幾可憐!」

回顧本港,何建宗認為不少企業仍罔顧企業環保責任,回收產業過分依賴內地,成為推動環保的障礙。(李澤彤攝)

何建宗批香港環保「講多於做」

這片淨土似乎開始淪陷,何建宗形容「7、8月嘅北極好似香港,成街都係人」,所謂生態旅遊難以阻擋,但他仍希望自己創辦的香港科研站「紫荊站」,能吸引香港年輕人到當地做研究,「唔係影張相post上Facebook,踩爛花草只為影一張相,你嚟一定要做科研,對世界有貢獻。」他認為全球暖化已無法阻止,只能預防、預知、應變及管理,也需要更多科學數據支援。

香港雖沒有融冰問題,但剛經歷異常溫暖的冬天,令港人深切感受全球暖化「殺到埋身」。何建宗認為,氣候變化源於人類活動增加、消費主義刺激市民「得兩隻腳買六對波鞋」,回顧香港環保進程,何形容是「講多於做」。他表示,港人有環保意識,卻不願身體力行,商界罔顧企業環保責任,加上環保產業依賴內地,「回收膠袋、廢紙要出口珠三角,香港人工高、地價貴,大陸唔要,回收就變得難做。如果廢紙、膠袋、玻璃等(回收)有價,個個都會珍惜,唔會浪費」,希望港府推動大灣區環保產業。

此外,英國藝術家Luke Jerram巡迴世界的地球裝置「GAIA」將於4月19日至5月19日在荃新天地作公開展覽,直徑達7米的巨型地球以離地4米半空懸掛於花園廣場中央,同場亦會展出何建宗25年來在嚴寒下拍攝的極地生態。

▼何建宗拍攝極地美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