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見醫生等3年 診所助加快配助聽器 99歲嫗終聞兒子聲音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一直為人垢病,其中耳鼻喉科最新輪候時間最長達到3年,新症病人想見醫生一面難若登天。醫院管理局在去年10月於3個聯網特設「耳鼻喉專科綜合診所」,60歲以上的穩定新症病人可以在輪候見醫生期間,先獲護士和聽力學家接見,加快配助聽器的時間。
99歲的馮婆婆是首批受惠的病人,她的兒子于先生直言,媽媽以往聽不到他人說話,又聽不到電視節目的聲音,「就發忟憎」;戴上助聽器後,她重新接通世界的聲頻,洋洋盈耳,「去飲茶我哋點咩嘢畀佢食,佢會聽到,佢會開心。」

綜合診所護士為長者做耳部檢查。(瑪麗醫院提供)

醫管局公布最新的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在2020年10月1日至今年9月30日,耳鼻喉科穩定新症最長輪候時間為154周,亦即接近3年,重災區是九龍中醫院聯網。

最長輪候期為78周的港島西醫院聯網在去年10月起開設「耳鼻喉專科綜合診所」,以便病人在等待見醫生的期間,可以先獲護士和聽力學家接見,加快配助聽器,改善等候期間的生活質素。

醫管局今天公布最新的專科門診輪候時間,耳鼻喉科穩定新症最長輪候時間為154周,亦即接近3年。 (網頁截圖)
左起:瑪麗醫院聽力學家譚志謙、瑪麗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黃懿行、東華醫院病房經理吳玉珊。(瑪麗醫院提供)

瑪麗醫院耳鼻喉科部門主管黃懿行醫生表示,長者有聽力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耳窩或神經線退化,聽障會影響身心,包括過馬路時出現危險、與人溝通時聽不清楚,部份長者可能會感氣餒、自卑,甚至會抑鬱。

黃懿行稱,綜合診所會接收60歲或以上、雙耳聽力下降的病人,其情況需持續超過一個月,並非急症,醫生會審視轉介信內容,揀選合適的病人轉介見護士,約2至3周已可會面,再於2至8周後見聽力學家,而醫生亦會於輪候期滿時再為病人診症。她稱,在穩定新症中,約有一成病人符合條件接受綜合診所服務,診所有3至4名護士及7名聽力學家提供服務,過去一年間已服務2868人。

今年99歲的馮婆婆(前排中)在戴上助聽器後,終於聽到兒子(前排左一)的聲音,心境亦變得開朗。(瑪麗醫院提供)

東華醫院病房經理吳玉珊表示,護士會負責為病人做基本聽力評估、清潔耳道去除耳垢,如檢查期間發現病人有發炎、「流耳水」等問題,會即時轉介予醫生跟進,病人毋須再排期。

當病人配好助聽器後,護士亦會教導病人如何佩戴、適應和保養助聽器。她強調,護士已先接受專業訓練,理論和實踐課的內容由醫生制訂,亦需通過考核,惟直言最難是學習如何使用顯微鏡去清理耳垢,花了數個月才掌握得到。

以往病人需等2、3年才見醫生,再輪候多數個月才能見到聽力學家,瑪麗醫院聽力學家譚志謙坦言,昔日見到病人時,大多病情已經轉差,不少家屬都指病人本身很開朗,但近兩年變得「好靜」,「成日唔同人講嘢,因為佢聽唔到,成日要人重覆,佢都覺得尷尬。」

今年99歲的馮婆婆是較為幸運的一個,她在7、8年前出現聽力問題,去年因頭暈而求醫,獲轉介至耳鼻喉科門診,輪候3個月後適逢綜合診所投入服務,她獲安排見護士,發現她有「深度感音神經性弱聽」,需戴助聽器。吳玉珊稱,起初為馮婆婆做聽力評估,在120分滿分的問卷中她只取得17分,戴上助聽器後則躍升至57分,雖然仍未合格,但聽力已有明顯進步。

馮婆婆的兒子于先生指,以往需要在媽媽身旁揚聲說話,媽媽才能聽得清楚,較為辛苦,如今情況有所好轉。而馮婆婆戴上助聽器後,世界不再悄然無聲,心境亦變得開朗,「未戴助聽器,佢根本唔知(電視節目)講咩,就發忟憎;戴咗好啲,去飲茶我哋點咩嘢畀佢食,佢會聽到,佢會開心。」

醫管局去年10月起於港島西、九龍西及新界東三個聯網設立耳鼻喉專科綜合診所,今年10月擴至港島東及九龍東,並計劃明年在其餘兩個聯網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