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中港基層家庭哭求預留更多名額見至親:官員感受唔到嘅痛苦

撰文:梁思行
出版:更新:

疫情蔓延兩年,中港兩地免檢疫通關措施遲遲未公布,早前有消息指最快將於本年年底實施,但只能「有限度」通關,料首批通關名額限每日數百名商務旅客、及特別有需要人士。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12日)連同50多位因不同家庭因素需與家人分隔的基層市民開記者會,斥政府忽視基層中港家庭難處,他們親人之間被迫長期分隔兩地,有家人病危都未能見到最後一面。希望政府在通關後預留更多名額予「緊急需要」者。有女士指「即使要借錢返去隔離都好,邊個幫我哋照顧細路?佢地唔使返學咩?」

+3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曾於本年二月舉辦調查,了解疫症下封關對基層家庭的影響,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認為當家人有病或有事時,不能前往照顧及幫助,另外分別認為收入減少、及家人被迫分隔。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今(12日)連同50多位需急切回內地探親或辦理單程證的基層市民。她指出,封關至今逾兩年,對基層家庭經濟、及心身健康都造成壓力。如長期病患的父母在內地無人照顧,中港婚姻夫婦被迫分隔兩地,即使不惜要借錢支撐隔離費用,在港子女亦無人照顧。

對於消息指將優先商務人士通關,施麗珊指「一聽到可以通關好高興,但(知道)主要係商務,大家都好失望。」她指,很多家庭都涉及家人健康、經濟等危急原因,「有啲本來上個禮拜話病危希望可以通關返去,今個禮拜已過咗身。」她認為,商務人士有很多途徑通融過關,但基層沒有其他途徑。近日亦有市民向她求助沒有智能手機,不懂申請健康碼。

社協連同50多位因不同家庭因素需與家人分隔的基層市民開記者會,斥政府忽視因基層中港家庭難處。(梁思行攝)

陳女士指自己過往一年回內地探親4次,她哭訴稱母親在內地中風,她獨力照顧兩名女兒分別16、18歲。小女兒患有自閉症,需要長期住院代替上學,大女兒剛升上大學便需要擔任監護人。她形容,「冇得通關好似長期困咗大家喺度咁。」長遠對自己及女兒的心理壓力很大,精神緊張。她續「即使我宜家坐喺度,我個女都需要我快啲返去。」

另一位陳女士,丈夫及兒子均住在內地,一家人長期分隔兩。她年初為了簽證申請他們來港,特意借錢回內地處理。「我同老公分隔咗五年,一定要我本人親自返去簽名先可以申請佢地落嚟」。她原以為12月初可通關,如今申請限期將至,擔心功夫將會白費,無奈家人相聚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