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何來 往何去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和朋友閒談近況,友人用了六萬元射疣,另一位則花了兩萬元。她們都有買保險,不用全費由自己荷包付鈔。筆者不評論用數萬元射疣是否合理,只是價錢的差異之大令人咋舌。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及發展總監李夏茵醫生

根據政府公開的醫療衞生開支數據,2019-20年度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共1896.24億港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25258港元。

過去三十年,香港的醫療衞生開支持續大幅上升。1989-90年度,本地醫療衞生總開支只是200.24億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則是3522港元。醫療衞生總開支在這三十年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增幅大於同期本地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的3.4%。

説句公道話,全港這麼龐大的醫療開支,政府也投放了不少資源。1989-90年時的公共醫療衞生開支只佔整體開支的40.5%,到了2019-20年,已升至53.5%,共1015.27億元。醫療衛生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亦從1989-90年度的3.6%上升至2019-20年度的6.8% ,其中3.6%是公共醫療衛生開支, 3.1%是私人醫療衛生開支。

這麼多的資源投放,效果也是有的。香港從2018年起連續兩年成為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2019年香港女性平均為88.13歲,男性平均為82.34歲,平均壽命為84.7歲。

可是,香港的醫療體系內,亦看見不少有待改善的地方。在公營內有令人詬病的輪候時間、醫療事故、人手短缺、擠迫病床; 在私營則有收費昂貴、價目不透明、醫藥不分業等。

面對人口老年化、慢性病年輕化,究竟我們還需要投放幾多資源?現在的開支又是否用得其所、用得到位?其實這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世界各地也正而對同樣的煩惱。各國的衞生機關都在討論解決方案,世衞就穩健的醫療收支提出以下的原則:

1)蒐集資源 (collect): 通常透過稅制、保險等收集資源

2)滙集資源 (pooling): 資源重新分配,增加平等性

3) 戰略採購 (strategic purchasing): 指政府如何透過資源分配,以適合的價錢去採購對大眾最有利的醫療服務

過去三十年,香港曾經討論過不同的醫療改革、醫療融資方案,都無功而回。蒐集資源方面,如倚賴香港偏低的稅制,長貧難顧。政府以53.5%的公共資源去減低社會不平等性,亦獨力難撐,戰略採購,欠奉。將來我們何去何從,不妨根據以上三點來思考。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