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長戴入耳式耳機聽歌耳朵發炎 耳痕亂滴藥水感染霉菌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無線入耳式耳機已成為智能潮物,不少人在街上或車廂中戴着它聽歌看戲。但若入耳式耳機的大小與耳道不配合、長時間使用或沾有污垢,可令耳道皮膚破損、滋生細菌或霉菌引致外耳炎。有少年長時間用入耳式耳機聽歌,感到耳朵痕癢後胡亂滴藥水,導致耳朵滋生霉菌。
撰文: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許銳祥

耳機主要分3類,除了輕巧的入耳式耳機外,還有完全覆蓋耳朵的全罩式耳機,及掛在耳背的骨傳導耳機。耳機為何會令耳朵滋生細菌及發炎? 要先了解耳朵結構。

耳朵結構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外耳包括耳殼及外耳道,外耳道出口是耳洞。外耳道大小及弧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天生耳道較彎曲或較狹窄。耳道內有空氣,需保持空氣流通及濕度適中。耳朵會分泌油脂、汗水及皮屑,形成耳垢,能阻隔外來灰塵及異物,並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慢慢排出外耳道。

長戴入耳式耳機耳道不通風濕度升增發炎風險

當入耳式耳機的大小、形狀或弧度與耳道不配合,或物料過硬,對耳朵造成擠壓及磨擦,容易引致皮膚破損及發炎。入耳式耳機長時間塞着耳朵,令耳道密閉;耳道不通風及濕度上升,可增加滋生細菌或霉菌導致外耳炎;而且會容易將耳垢越推越入,造成耳道阻塞及耳痛。耳機不潔也有利細菌滋生發炎。耳機由不同物料造成,有些人對相關物質或膠粒有過敏反應,濕疹患者發炎風險較高。

早前一名很喜歡使用無線入耳式耳機聽歌的少年,持續3周感到兩隻耳朵痕癢,自行購買滴耳藥水使用,但痕癢沒有好轉。他求醫接受檢查,證實外耳道深處滋生霉菌引致外耳炎,需即時利用顯微鏡輔助清潔耳道,之後再用抗霉菌藥水治療。

該少年患外耳炎相信是長時間不當使用入耳式耳機,以及胡亂使用滴耳藥水所致。幸好他的耳膜沒有受損,接受治療後已痊癒。

由小呎吋開始試戴免壓迫耳道

以往也有病人是從事客戶服務行業或負責接聽熱線,需長時間戴耳機,每更要連續戴數小時,而且集中在一邊耳朵。公司提供的耳機,物料、大小及形狀劃一,未必最適合自己;再加上平日可能洗澡及洗頭時耳朵入水沒適當處理,或自行採耳將耳垢推入耳道內,造成皮膚破損及發炎。

市民追求音質的同時要保養耳朵,選購入耳式耳機時,一開始應先試用呎吋較小的,不適合才轉用其他呎吋,以免耳機太大或弧度不配合,壓迫着耳道。部份人若耳道較窄,或本身患濕疹容易對耳機物料過敏,可能不適合戴入耳式耳機,可考慮選擇其他款式耳機。

市民戴耳機每半小時至一小時應讓耳朵休息,令耳道保持空氣流通及適當濕度。需長時間戴耳機工作的市民,應每隔一小時左右耳輪流戴耳機。耳機需常清潔,對酒精沒過敏者可用酒精濕紙巾清潔耳塞部份,及應避免與別人共用耳機。市民日常也要好好保護耳朵,如洗澡時使用專業防水耳塞,避免耳朵入水;及不要胡亂用棉花棒清潔耳道,以免將污垢越推越入。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